額罰款,甚至可能導致父母坐牢。
此外,父母也會被迫接受結紮或上環等避孕措施。儘管80年代出生的人並沒有受到如此嚴厲的處罰,但那時村裡的大喇叭每天都會播放關於計劃生育的宣傳口號。
然而,當我作為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時,情況變得更為嚴峻。
或許是由於人口增長過快,政府採取了更為嚴厲的手段來控制生育。這些記憶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時代背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段關於姑姑的往事。那時候,她已經身懷六甲,但卻因為躲避超生稽核隊而不得不四處躲藏。
她來到了我們家,住在側屋裡。由於沒有床鋪,只能從三叔家裡搬來了一張檯球桌,鋪上兩床被子當作臨時的床榻。
每當有陌生人來訪時,姑姑便會躲起來,以免被發現。
如果有人問到這張檯球桌,我們就會謊稱這是我和弟弟睡覺的地方。
這段回憶充滿了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個時代的特殊背景和人們所面臨的壓力。
那個時候,我還只是一個年幼的孩子,對於大人們的煩惱一無所知,更無法理解他們那時只有四塊五的愛情意味著什麼。
然而,當我逐漸長大並懂事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多麼幸運的時代。
我趕上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黃金時期,相比起父母們最多隻能上到小學四五年級,我至少有機會完成初中的學業,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就了。
與父母和爺爺奶奶那一代相比,我們不再面臨飢餓和貧困的困擾。
儘管家裡並不富裕,但父母總是想盡辦法為我們提供食物,比如野菜、槐花、紅薯葉、麵筋、西瓜皮和蠶豆鹹菜等。
而我和弟弟從未真正感受過飢餓的滋味,也沒有經歷過小時候那種對食物的渴望。
姥姥曾經給我說過他們年輕時候的事,那是一段充滿艱辛和無奈的歲月。
那時,公社裡號召大家去挖河溝,而姥姥剛剛生下我三舅不久,身體還未完全恢復,但她還是選擇跟隨大家一起去挖河溝幫忙。
因為如果不去幹活,就無法獲得工分,也就意味著沒有飯吃。
每天分配到的食物只有兩個窩窩頭和一碗湯,姥姥還要把這些帶回家,讓大舅和二舅喂他們吃個大半飽,然後再用麵湯餵養三舅。
然而,由於食物有限,姥姥自己也吃不飽,導致奶水不足,無法滿足三舅的需求。有時候,姥姥來了例假,無法正常工作,只幹了半天,結果當天就沒有飯吃。
面對這種情況,姥姥感到無助和無奈,只能圍著大鍋飯站著,一直等到最後才能撈到半碗湯。
當她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時,發現三舅已經餓得哭了很久。
姥姥回憶起他們那一代,充滿感慨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啊,出現了好多勞模和鐵人的典型人物呢!”
她頓了頓,繼續說道:“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糧食短缺,飲水也是個大問題。
甚至連村子之間都會因為一口井的使用權而發生激烈的衝突,只為了能夠先澆灌自己的土地。
但這些都不是自願的,而是被生活所迫。
為了生存,為了讓新中國迅速強大起來,我們只能拼命努力。
畢竟,除了用盡全力去拼搏,我們別無選擇。”
姥姥說起了你媽媽這個老五出生後的情況,那時家庭條件才稍有改善,雖然生活依舊艱難,但至少能夠完成小學學業。
水井和河溝已經挖掘得差不多了,種地每年也開始有了餘糧。
到了我們九零後這一代,由於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和雜交小麥專家李振聲等眾多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