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兄弟及普瓦斯基就商討了起來,基本上路易都是聽之任之,任由他們制定計劃,然後在最後的關頭否決或決定,接著再交由他們去思考。最後,結果了一個多小時的商討,終於商討出了一個辦法。
這最後的辦法是:先由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簽署一份放棄王位宣言,而後將這份有著前國王簽字的宣言送交在華沙的王國議會公佈於眾,最後在槍和寶劍的合作下,逼迫貴族議會做出選舉法蘭西王儲路易為新國王的決議,木已成舟後,再通知其他各國,讓他們接受既成事實。
這一辦法商定的很完美,至少看起來是如此。路易可以在沒有其他勢力干擾的情況下,最快可以於一天之內就戴上波蘭王冠,然後,當其他國家接受這一既成事實的時候,法蘭西自然不可能反對,而與法蘭西有著盟約的奧地利,也會改變立場,放棄之前取得的波蘭國土,甚至轉而與波蘭聯盟。這樣一來,首先是普魯士會停止擴張,他們為了保護西里西亞不被改變立場的奧地利攻擊,一定會回軍。而後俄羅斯也不敢輕舉妄動,他們的主力正在巴爾幹與土耳其人交戰,那個時候首要防止的就是奧地利向巴爾幹進軍,與土耳其人夾擊他們在巴爾幹的主力。
如此一來,原本三國瓜分波蘭,以求達到三國鼎立於東歐的均勢局面的形勢就會徹底轉變為四國鼎力,透過其中兩強的聯盟,達到一種危險平衡關係。
這件事之後,顯然對法蘭西十分有利,因為它能夠在東歐得到一個可靠且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盟友,並且利用它來遏制普魯士和俄羅斯的擴
張。同時還可以透過法、波、奧三國的同盟,以重新稱霸歐洲。
不過,這種形勢若是產生,必然會可能導致一場新的戰爭。
首先是在瓜分波蘭行動中出力最多卻沒能達成目的的普魯士、俄羅斯兩國,會分別視法蘭西、奧地利為眼中釘,同時,他們對波蘭的野心不會消失,反而會高漲。然後是法蘭西的宿敵不列顛王國,他們會忌憚法蘭西在歐洲大陸上的勢力,而支援普魯士和俄羅斯。
如此一來,歐洲就會再次出現兩個對立集團,普魯士、俄羅斯、不列顛的聯盟,和法蘭西、奧地利的聯盟。
一個波蘭帶來一場可以預見的戰爭,這不是路易想要的,他也不會被波蘭人拖下這攤泥水,他之所以同意,只是為了接下來方便樹立自己的光輝、正義、自由形象。
商談好之後,主教兄弟和普瓦斯基都傾向於立即草擬讓位書,讓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簽字,然後立即去華沙,召開議會選舉國王。他們這麼做是希望路易的軍隊能夠早些渡過維斯瓦河,與在東岸的熱武斯基將軍的軍隊會合,防範即將來到的俄羅斯人。
路易不可能如他們所願,他心中計劃的是讓波蘭人和俄羅斯人死磕,然後自己可以有驚無險地得到想要的財物,並且安全離開。因此,他藉口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神志不清下的簽字合法性不足,而拖延到明天。
事實上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只是被餓暈的,在補充了水和食物後,他已經恢復了過來,而這件事路易也在之前便被親信告知了。
這天晚上,路易將軍隊調出了小鎮外駐紮,而他本人和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也隨軍行動,離開了教堂和小鎮。
晚上八點鐘,在按照慣例聽取了偵察兵的安全情報後,他只帶著迪昂來到了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的營帳中。
斯坦尼斯瓦夫二世,這個波蘭人已經比白天的時候精神多了,雖然還是一臉憔悴,但至少有了生氣。也許他真的是絕食了,因為恢復神智後,就再沒有再進過食。之前他昏迷的時候,醫生是透過強灌鹽水、糖水、麵包水的方式來治療他,可現在這一招不行了。
波蘭國王雖然氣色不佳,可是那張猶如二十多歲的英俊臉孔卻解釋著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女強人葉卡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