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王宮以制,這卻讓李巖等人一時間難以接受。
李侔見諸人如此,亦嘆道:“陛下諭令我時,我也很難受命。當時便道:陛下此舉,恐傷小國之心。天朝上國待人以誠,縱是要伐人國亦需堂堂正正,如此行事手段,只怕為人詬病。”
“那陛下怎麼說?”
“陛下當即一笑,向我道:胡扯!告訴你一句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用心去做,那渤泥原本是佛國,現下其國的馬來族都信回教,長久下去,必定與漢人離心離德,宗教大過政治,是遲早的事。現在不動手,悔之莫及。反正都要動手,明裡還是暗處,有甚區別?大丈夫做事不可拘泥,千萬莫要拘於腐儒之見才是。”
話說到這裡,眾人自然不好再駁,只得胡亂應允。當下各自出艙回房,其餘無話。船隊至此一路直行,數日後下了海口,在蔚藍的大海中一路順風向南,沿著即定路線一直航行,直過了南沙礁群,一路俱平安無事。偶遇著一些風暴,各船間守望相助,小心行事,至漢興二年七月中旬,船隊行至渤泥停*。
自兩百多年前的鄭和寶船船隊之後,全世界的海面上再也沒有那麼龐大艦隊出現。上升期的歐洲各國雖然無處不至,然則最多是十來條船的小型船隊,無論是在數量或是噸位上,均遠遜於明成祖時代及新漢時代的中國巨型船隊。
渤泥國當時已只不過不到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十七萬人,近六成是馬來土人,其餘近三成為漢人,還有則是都東族、達雅族、摩洛族等少數民族。除了多半漢人不信回教之後,渤泥國已成為標準的伊斯蘭教國家。原本的佛寺被推到廢除,或是改建為清真寺,熱帶氣候原本衣著簡陋的渤泥國人全數穿上了傳自中東的阿拉伯長袍,包裹頭巾,女人們更是渾身上下都裹的嚴嚴實實,難以窺見分毫。
自信奉伊斯蘭教之後,渤泥原本的酋長聯合推選國王制度就改為了蘇丹制,現時的蘇丹為第十七世哈吉、哈桑吉爾,依著渤泥規矩,蘇丹傳位以世相襲,直至萬世。與李侔等人瞭解的不同,渤泥國上下到不是因為中渤兩國淵源流長的友誼,實則是因為該國國小民貧,近百年來又失卻了海上地位,在與中國貿易中獲利的渠道被遠來的歐洲各國搶去,而依*著渤泥國土中只有百分之十不到的耕地,只能勉強餬口渡日。幸得渤國森林資源豐富,大半領土都被各種珍奇樹木覆蓋,王室與政府的費用,只能由在森林中獲取一些樹木、樟腦等出產來維持。
待得知中國欲借重其力,討伐那些高個子的藍眼夷人,將他們逐出南洋,渤泥國與那些還有些好處的爪哇及蘇島各國不同,全國上下俱是歡欣鼓舞,希望天朝一舉獲勝,將那些蠻子趕將出去,然後渤泥國奮然中興,重新成為這一帶海面的主宰。
因為這些小九九,渤泥上下對海港外漸漸雲集的大股船隊呈現出了不一般的熱情。漢軍水師甫一接近,早有各級官員引領著百姓迎上前來,挑水送茶,笑語相迎,當真是簞壺以迎王師,漢渤親如一家。因當地漢人甚多,兩邊交結溝通並無困難,待知道正使與漢軍將軍座船已至,那負責迎接的渤泥官員立刻稟傳蘇丹,由蘇丹親自相迎。
李巖的兩隻大船早已離開船隊,駛向呂宋。他因為接了帝命,要在使團離開之前輔助李侔,將整個南洋據為已有,然後方能回到封地,雖然心中並不放心,也只得叮囑李俊等幾個家中才俊,讓他們先期募集當地土人及內地隨同去的漢人,先行鑄成城池,將火炮裝好,裝配火槍,謹防土人做亂。安排停當之後,他便一門心思用在南洋攻略之上。
此時見那碼頭上下足有過萬土人並當地漢人出來相迎,便有華蓋鋪陳,顯是高官貴戚來到。李巖等人還是初次見識到南洋風光,出海之時南京還是暮春時分,天氣溫潤。而到了南洋海面,早已是熱風撲面,沿途的小島或者只是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