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改組為《民報》,在東京正式發行。孫中山在發刊詞中對他的16字綱領作了進一步闡述,首次公開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革命號召,鮮明地舉起了“三民主義”的旗幟。
民族主義所宣揚的目標,是要推翻滿洲人當權的政府。孫中山在闡述“反滿”這一戰鬥口號時,在相當程度上揚棄了不少革命黨人所持有的單純“種族革命”的觀點,並把少數掌握政權的滿洲統治者與一般滿族人民加以區別,指出民族主義不是種族復仇主義,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同時,反對腐朽賣國的清王朝也包含了打擊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內容。
民權主義所宣揚的目標,是要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
民生主義所宣揚的目標,是用“平均地權”的辦法,以防止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分化的對立。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從創立興中會以來政治思想的巨大發展,也是他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它集中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要求,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顯示了廣大農民對於獲得土地的希望,體現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所領導的革命是一場爭取新的社會制度的革命。
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政綱。它符合當時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生活改善的願望,因此,不但受到資產階級的擁護,而且把許多革命力量聯合了起來。它成為了當時革命黨人的戰鬥口號,成為了團結反清力量的鮮明旗幟,在動員和組織革命群眾,團結和發展革命力量,推動資產階級反清革命鬥爭的發展中起了積極的作用。不僅如此,它對亞洲一些從事民族獨立、民主革命的國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尼西亞的蘇加諾就曾說過:“在青年時代,閱讀過三民主義……我受到孫逸仙博士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的鼓舞。”
烽火遍神州(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都掌握有龐大的反革命武裝,人民大眾要挽救祖國的危亡,只有拿起武器,採用武裝革命的形式。孫中山作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最先進的一點,是他在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氾濫之時,就揭舉起武裝起義的旗幟。此後他一直把武裝鬥爭放在重要地位,始終堅持武裝起義的正確道路。同盟會成立不過一個多月,孫中山就離開日本赴越南、南洋各埠建立同盟會分會,籌款和參與起義的策劃。這年秋冬之際,孫中山和黃興、章炳麟等同盟會領導人一起制定了中華國民軍政府的《革命方略》,它由八篇檔案組成,專供各地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時動員群眾、鼓舞士氣、瓦解敵軍和指導對外關係之用。《革命方略》的制定,顯示了同盟會和孫中山在全國範圍內發動起義推翻清王朝的巨大決心。
果然,1906年12月,在湖南、江西爆發了同盟會會員領導的萍(鄉)、瀏(陽)、醴(陵)農民、礦工、會黨大起義。起義軍定名為中華國民軍革命先鋒隊,龔春臺為都督,蔡紹南為左衛都統領兼文案司,魏宗銓為右都統領兼錢庫都糧司。起義爆發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革命軍在10日內迅速發展到三萬人左右,一度控制四、五個縣,震動長江流域中下游各省。當起義訊息傳到東京時,在同盟會中引起了頗大的反響,會員們紛紛要求回國參加戰鬥。孫中山也認為“時不可失”,他和黃興立即派甯調元、楊卓霖、胡瑛、孫毓筠等會員,先後分別趕回國內,赴蘇、皖、湘、鄂、贛、粵等省發動起義,以圖響應。但萍、瀏、醴革命軍由於倉促起事,準備不足,起義後又缺乏統一領導,各自為戰,在數萬清兵圍攻下,英勇奮戰20多天,終因孤立無援,於當月下旬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