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天下而為之”此段,老子的關鍵在“為”字,可以理解為霸佔、玩弄、控制等等。
意思是國家權柄是很神妙的玩意兒,治理天下必須小心翼翼,必須因勢利導、自然而為。用粗暴強硬手段治理天下,註定了會失敗,甚至有可能失去對國家的掌控。
《老子想爾注》的註解卻是:天下乃神器,皇帝受天命而得之。想要造反奪取神器的,都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之徒。造反弒君,違背天道。沒有獲得天命認可,就算做了皇帝也會完蛋。皇帝行仁政,天命會眷顧。皇帝行惡政,會給自己招來禍事。
是不是儒家那一套?
法蘭西學術院在研究《老子想爾注》的時候,肯定會搞換皮操作,把“上天”理解為“耶穌”。用中國道教經典,闡述歐洲君權神授,如此來鞏固國王的統治。
很有意思,法國亂黨在中國書籍裡找造反理論,法國王室也在中國書籍裡找正統性。
其實就一個想法:你們看看,就連中國書籍,都是支援我的!我對了,你們錯了,你們該聽我的話。
馬薩林起身領命:“這個事情,可以交給東印度公司。他們的商船,每年都要去萬丹。如果萬丹找不到這本書,可以拜託萬丹的中國商人,從中國本土帶幾本過去。”
拉近雙方的認同感之後,張瑞鳳才繼續說:“雖然克倫威爾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但身為中國使節,我們必須履行皇命。英國倫敦,我們肯定要去拜訪。至於是否承認克倫威爾的統治,這需要回國請示皇帝陛下,我們不能擅自做主。”
安妮王太后讚許道:“這是應該的。你們對中國皇帝很忠誠,做大臣的就該這樣。官員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獲得君主認可。像克倫威爾那樣,就是亂臣賊子,他應該被吊死在倫敦街頭!”
“太后真是睿智!”張瑞鳳拍馬屁說。
安妮王太后聽了更高興,不再阻撓中國使團去倫敦訪問。
張瑞鳳見對方面露笑意,心裡總算鬆了一口氣。如果不說服法國太后,就執意跑去倫敦,在巴黎的外交成果將付諸東流。
又安排了一場盛大的送行宴會,中國使節團終於動身離開。
路易十四依依不捨,親自乘坐馬車,把他們送到塞納河碼頭。這貨拉著張瑞鳳的手,又看向祿天香:“母親改變了主意,她要派遣一批學者和藝術家,跟隨中國船隊前往東方。學者們將學習中國書籍,比如那本《老子想爾注》。藝術家將會學習中國的建築、雕塑、繪畫,等這些藝術家回來,我要建造一箇中式風格的宮殿!”
其實,路易十四還想求娶中國公主,但這種話他不敢公然說出來。
天主孝子法蘭西,可不是衰落的葡萄牙。
身為法國國王,身為虔誠信徒,他不能跟異教徒結婚。
葡萄牙則沒那麼多考慮,因為本來就跟羅馬教廷鬧翻了。
耶穌會涉嫌曲解教義,想把《聖經》跟四書五經融合,這事兒把羅馬教皇往死裡得罪。葡萄牙復國之時,宗教裁判所反對若昂四世,只有耶穌會支援若昂四世復國。
如此,若昂四世就站在耶穌會那邊,教皇已經將他恨到骨子裡,十多年來拒絕接見葡萄牙使者,也不承認若昂四世對葡萄牙的統治。
既然跟教皇鬧翻,那跟異教徒聯姻就無所謂了——主要還是想借助中國力量,確保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遇到荷蘭攻擊,關鍵時刻能請求中國幫忙,陪嫁殖民港口也是為了這個。
路易十四讓侍衛過來,每個侍衛都手捧盒子:“這些禮物,是我個人送給中國朋友的。”
使節團主要成員,每人都有一份禮物。
張瑞鳳開啟一看,頓時哭笑不得。
全是黃金和寶石打造的腰佩,路易十四有心了,覺得玉佩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