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暫時以尹子明為最高指揮官,在自己抵達前線之前,尹子明可指揮軍隊進行作戰。
說起來,緬甸進犯暹羅這個事情,趙學寧也不覺得奇怪。
幾個月之前,他就得到了情報,說緬甸王孟雲出兵攻佔了相鄰的阿拉幹王國,將阿拉幹王國整個吞併了,而更早以前,這位緬甸王戰勝了自己全部的競爭者,成功取得了王位。
所以當時趙學寧就預料到,這傢伙上位是透過這種手段達成的,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轉移人們的視線從而忽略他上位的不正當性,他必然會在擊敗了競爭者之對外擴張。
對外擴張能夠穩定他的地位,能夠增強他的威望,這對於他長久獲得王位並杜絕其他競爭者的威脅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所以攻佔阿拉幹王國這個小國應該只是他對外擴張的第一步,第二步,不是往南就是往北。
往北,那是帶清,之前和帶清打了好幾次戰役,沒討到什麼好處,再打起來顯然沒有意義,俗話說柿子還要挑軟的捏,於是孟雲就往南邊一看,嘿,這個剛剛失去鄭信的暹羅,大小正好!
盤他!
出兵南下之前,孟雲身邊有人勸說他不要貿然南下,因為暹羅現在雖然沒有了鄭信,是個小孩子在做國王,但是蘭芳大總統趙學寧是暹羅的保護者,他駐軍在暹羅,和暹羅開戰,就等於和蘭芳開戰,風險很大。
孟雲倒也不是不知道蘭芳共和國的一些訊息,知道蘭芳共和國現在是南洋一霸,很有些實力,之前南征北戰打了不少勝仗,趙學寧在周邊海域也是很有些名聲。
那又如何?
他趙學寧威名赫赫,我大緬甸就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就算是天朝上國帶清,也沒能徹底打敗我們!
我們幹掉了帶清多少名臣猛將?幹掉了帶清多少軍隊?
只不過是國力跟不上了才沒能打下去,勉強認了個慫,於是帶清立馬就順坡下驢,可見帶清也打不動了。
天朝上國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暹羅?
也就是鄭信鑽了空子,趁著緬甸和帶清開片兒被削弱了軍力,所以佔了便宜,才能取得勝利,建立他的王朝。
孟雲一直認為不是暹羅擊敗了緬甸,而是緬甸選錯了對手,和帶清開片兒,有點扛不太住帶清雄厚的國力,太多的力量都和帶清打起來了,這才讓鄭信取得了威望。
現在緬甸休養生息很多年,積累了更加強悍的軍力,把之前損失的都給補回來了,甚至變得更強,更有實力。
這次輕輕鬆鬆降服阿拉幹就是明證!
既然如此,他當然要繼續先人沒有完成的夢想,把暹羅徹底吞併,建立起整個中南半島上無可爭議的霸權!
所以,出兵!
說動手就動手,他整頓了三萬精銳戰兵,又以輔兵、民夫十萬為這三萬精銳提供後勤服務,號稱二十萬大軍,準備南下。
這支軍隊以傳統冷兵器為主戰武器,也裝備有一些火繩槍、少量燧發槍、自造火炮,另外還有一些騎兵、象兵,猛將精銳盡出,孟雲還“御駕親征”,為的就是一戰降服暹羅,把勢力繼續向東延伸。
至於蘭芳,雖然聽上去很有些實力,但是那又如何呢?
與強者交手獲勝,更能增加他的威望,那個傳說中很能打的蘭芳大總統,孟雲很想和他交手看看。
於是孟雲就來了。
他領兵進入清邁地區,在這個往日裡緬軍和暹羅軍曾反覆拉鋸多年的戰場上祭奠了曾經的緬王孟駁和為此而死的緬甸士兵,裝模作樣的大搞了一通祭奠活動,收買人心,然後繼續南下。
得到訊息的吞武裡中央朝廷倒也沒有太過於震驚。
主要緬甸南下進攻暹羅也不是什麼大新聞了,暹羅都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