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擁有較大空中優勢。兩個聯隊的轟炸機洗地的能力可是很強大的,一次攻擊就是300多噸炸彈的火力輸出啊,套用後世的一句話就叫輸出了成噸的傷害!掩體再堅固能怎樣,能擋住1500KG的穿甲彈嗎?
第三就是德國一直擁有的重炮優勢,華夏和美英軍隊中射程最遠的火炮就是被稱為長腳湯姆的M1型155MM加農炮。而德國人裝備的170MM加農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這個優勢依然被德軍保留下來。總體而言,德軍還是佔有很大優勢的,雖然有些優勢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不明顯,比如說空軍,凱賽林在電報中多次提到華夏空軍只是因為後勤設施的被毀而暫時處於靜默之中。隨著時間的退役,他們的恢復速度會很快的,而且他們的戰鬥機超長的航程使他們進行遠距離機動作戰成為可能,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也會拼死一搏的。
根據雙方的優劣勢,克魯格大膽的對原有的編制體系進行改革,單純依靠坦克無法突破對方的陣地,那麼沒關係,那就改成坦克、步兵和火炮一起突破,他把各個作戰單位從原有的體系中剝離出來,增加了一線炮兵和步兵數量。先保證在突破地點擁有足夠的火力優勢,把周圍的步兵和炮兵單位消滅乾淨後再回過頭來對付那些坦克殲擊車。不求快,但是一定要穩,高射炮是必須的。
而在突破之後,進攻部隊不能急於向縱深發展,而是要等到兩翼的步兵鞏固了突破口之後,以4號坦克殲擊車為主的防禦部隊擋住對方一波反擊之後再進行下一次突破,遠端火炮要及時跟進,但是火力支援不能斷,空軍和遠端火炮交替負責對戰場的支援。華夏的防線又多縱深又大,德國人不奢望可以透過一次長距離的快速突擊攻破對方防線,而是希望整個德軍如同碾盤一般慢慢碾死對手就行了。唯一讓克魯格感到不爽的是,自己北線準備的熱火朝天,南線的德軍準備工作卻十分緩慢,不僅僅是補充和動作緩慢,而且一種厭戰的情緒也在軍隊中蔓延。細想一下也不能全怪基層軍官和士兵,南線的3個師不少都是從戰爭開始之時就一直戰鬥在第一線,全軍上下迎接了一場場慘烈的交戰。尤其是剛剛結束不久的那場大戰,更是耗盡了南線部隊的銳氣。而空軍持續一週的戰鬥又佔用了大量的補給,這讓南線陸軍的準備更加遲緩。最終造成了這種情況。
正當德國人磨刀霍霍的時候,華夏也在做著最後的準備。秦嶽原來保證的每天派遣戰鬥機的數量隨著德國空軍的持續打擊而有所下降。到了現在,更是將每天可以動用的戰鬥機降低到了150架次!德國人對華夏縱深目標的攻擊效果比較有限,但是對於前線的打擊卻是實打實的!在每天數百架轟炸機的狂轟濫炸之下,華夏的整個防禦體系也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打擊,而真正的考驗還未到來,北線德軍6個師的兵力猶如一座大山一般壓在彭毅的心頭。
依靠優質的裝甲部隊進行防禦這次看來也行不通了,對方擁有大量的攻擊機而且兵力有足夠的優勢,甚至於彭毅都懷疑德國人是否會同時選擇兩個方向作為突破口。依靠靜態防禦死磕的結果最終只能是被德國的陸空組合拳直接打死。德國人在靜態攻堅的時候其實是有優勢的,至少火炮比較充足。華夏的總體格局是北邊3個師,南線1個師和1個旅。再留下一個師作為總預備隊。原本俄國人應該還能湊出一個師,但是了為了補充各個師的戰損,原本給俄國人的裝備和補給被調給了其它師,而俄國人則直接負責後勤工作。
如果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那麼華夏必須能在一次反擊中重創對手,但是從目前來看,即使把預備師也調上去,4個師反擊有空中優勢還有炮兵優勢的6個師似乎並不輕鬆。如果等雙方打殘了,南線的徐懷德再堅持不住的話,那就有徹底崩盤的危險,許懷德只有1個師加1個旅,而他面對的是3個德國師!無論怎麼調動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