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2/4頁)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三十九章》)凡是“抱一”、“得一”,都是從極性到非極性,從二相到一相,從“有欲認識”到“無慾認識”的過程。“一”者,負陰抱陽之態也。“一”,進可喻“道”、喻“樸”,示非極性之本體;退可喻“中”、喻“和”,表隱極性之平衡態。“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老子講如何駕馭極性事物運動變化的法則。老子反對極化,反對物極,主張“守中”、“復樸”、“平衡”。“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亦是“抱一”也。“復歸於樸”亦“抱一”也。“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達平衡也,保持平衡也。“抱一”、“守中”,不極化、不惡化。“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曲則全”,“損有餘而補不足”,皆是趨於平衡,防止極化失衡的法則。

4、“抱一”、“得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就是要保持平衡態的平衡點,否則就會趨極化而產生劇烈的生滅變化,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等,若能“得一”時,守其“中”而穩定,保持“和”而平衡,故才產生“清”、“寧”、“靈”、“盈”、“生”、“天下正”的效應。所以,“抱一”、“得一”,是老子施給極性世界的人駕馭極性規律的大智慧。極性世界極性觀念的人,面對極性事物,如何認識,如何生存,如何駕馭,這是最難的學問,也是最難的操作,一不小心,失中傷和,極化劇變,給人們帶來額外的痛苦煩惱,這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其原因仍在未“抱一”、“得一”而極化所致,故俗言道:“不聽老子言,是非在眼前”。“不聽老子言”,就是不聽老子“抱一”、“得一”之言。不聽則極化,極化則“是”與“非”二極熾然顯化。極性顯化則二極交感,交感則運動變化,運動變化則不穩定。於是展現在哪個系統,哪個系統就受到破壞,結果是“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抱一”、“得一”的認識論,就將二相的分別之“識”轉化為一相的平等之“智”,泯滅極性的對待,由“有欲”入“無慾”。認識其中的道理,聽行老子“抱一”、“得一”之言,就會轉識成智,轉凡成聖。不“抱一”、“得一”,則不免陷入“為學日益”的困境。因為“有欲認識”積累二相識取事物的材料(前塵影事),而且愈積愈多,乃至形成我們我們所謂的“知識爆炸”。但滿腦子的“知識”皆是“道之末”,猶如在一棵參天大樹上識別片片綠葉、縷縷細枝,縱使認識了片片縷縷枝葉的差異,仍不知春榮秋枯的總變化。就算觀察研究了所有的枝葉,卻掌握不了大樹整體,猶如對大樹拿不動。不如抓住樹幹、樹根,牽動全樹,何況枝葉。更進一步“歸根覆命”,了知樹籽中的參天大樹的資訊結構,何勞殫慮枝末來勞神呢?!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孔子說,吾“無知也”。孔子沒有分別之“知”(識),但有二相歸一相之“智”。因為,孔子“叩其兩端(兩極)而竭焉(消除極性,泯沒對待)”。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孔子“竭”其“兩端”,就是“中”,“中”就是“抱一”、“得一”。“中庸”是孔子“抱一”、“得一”的理論基礎。中庸之“中”,是指宇宙萬物的本體(“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庸”是指本體之相用也。中庸者,體相用一如也!所以,從認識論來看,能達到體相用一如境地,就是“中庸其至矣乎”!孔子明確指出,很少有人能契此(民鮮能久矣),說明其境界的高雅。但聖人傳道,治世化民,必以終極

最新小說: 成為次十四有多難 不屈人的破碎空間 侯門毒後:重生後我報復了全家 海上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 網遊之絕世神劍 公路求生,開局萬花筒血輪眼 死後求生:我從喪屍地殺回人間 有沒有一種可能,亡靈神是個玩家 新彈丸論破 平行世界:治療大師 LOL:重生S5,我全英雄絕活 墨淨溪清 咒術回戰:王座之上 逆風而來,換爾榮光 王者之路:高手高手高高手 她暴擊八萬八,你說她是奶媽? LOL:全能冠軍,出道即巔峰 網遊之異界縱橫 從紅樓開始的生活 擬真世界,我玩重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