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剛剛抵達中都的時候,蘇詠霖除了日常國務之外,主要是在忙火器部隊的事情。
因為非常重視,所以為了訓練火器部隊,他多次離開中都前往軍事學院監督,乃至於親自上手操練火器部隊。
他非常重視這支火器部隊,給他們配備比較好的伙食和訓練條件,為了鍛鍊他們的射擊技能,不僅給足了設計靶子,還批准使用雞鴨豬等家畜進行活物移動射擊訓練。
他注重訓練火槍手對於射擊頻率的掌控,要求他們一天之內多次練習清理槍膛和更換彈藥的正規程式,要求他們儘快形成肌肉記憶,以提高射擊頻率。
不過訓練數月之後,蘇詠霖發現火繩槍的上限還是比較大的,非常熟練的火槍手一分鐘大約也只能發射一次。
於是蘇詠霖又記起傳說中的三段擊之法。
這套戰法他在弩兵部隊中熟練使用,上弩手進弩手和發弩手三人合一,以增加箭矢發射速度,形成箭雨的效果,在對付金兵的戰場上,明軍利用這套熟練的強弩戰術立下了很多功勞。
於是蘇詠霖準備有樣學樣,讓火槍手也進行這一類的戰術訓練,並且擬定了兩套戰術。
第一套是槍動人不動,一人一把槍,一隊負責射擊、二隊負責裝火藥等,三隊負責調整火繩等,如此迴圈往復。
第二套是槍隨人動,一人射擊完畢即後退,後方佇列火槍手上前射擊,再後退,如此迴圈往復。。
為了確定哪一套戰術最好,蘇詠霖讓全體火槍手分成兩隊來訓練, 最後進行戰術比拼,以此來判斷哪一種更好。
但是在訓練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為了追求高頻率的射擊, 蘇詠霖要求士兵們努力訓練, 但是忽視了高頻率的射擊會帶來槍管過熱從而炸膛的問題。
雖然大明朝的冶鐵技術和火藥技術都有了跨越式的增強, 但是炸膛還是難以避免。
於是就在高頻率的射擊訓練之中,出現了炸膛事故。
蘇詠霖由此反思, 或許三段擊之術用在火槍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的作用,炸膛就是難以跨越的技術難題,追求射擊頻率的同時, 總要顧及到槍管是否過熱,是否會炸膛。
而且就算再怎麼提高射擊頻率,在火槍射程範圍之內,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 都不會傻傻的站在那邊等著捱打,他們是會衝鋒的。
臨戰狀態下,就算是火槍三段擊, 估計也只有一個來回的時間, 三連發之後, 敵人騎兵必然衝到陣前,不會給火槍手持續裝填的機會。
此時火槍手必須後退,最重要的反而就是以長槍手為代表的肉搏部隊了。
據此判斷,蘇詠霖認為此時的火槍在戰場上最大的意義就是前面的三連發。
靠著這三連發,靠著火藥的強大動能把敵人的軍陣打得措手不及, 然後趁著敵人軍陣混亂的時候, 己方肉搏部隊迅速上前,衝擊軍陣, 以達到在短時間內擊破敵人軍陣的效果。
同理, 野戰火炮的效果也是一樣,它並不能造成多大的殺傷, 而在於它的強大沖擊力是人力所無法抗衡的,以此達到摧毀敵人戰鬥意志的效果,從而增強己方的勝率。
蘇詠霖確定了火槍和火炮的意義之後, 開始不再追求配合三段擊之術,而要求火槍手加強自身裝填、射擊技能,練好臨陣的三連發。
之後就是長槍手和刀盾手加上騎兵的決勝。
熱兵器在剛剛誕生的時候,依然不能主宰戰場,而且遇到颳風天下雨天, 火槍手和火炮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除非燧發槍誕生了,或者底火技術誕生了,那麼倒是可以開始考慮放棄冷兵器戰術。
在此之前,冷兵器依然是戰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