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從而解離石油,其次是向油藏中加壓。最好的情況,就是用三次採油手段處理過的油井,能夠有一段時間的自噴期,這也是最省錢的。
因為聚合物很少發生變化,聚合物驅的要點就集中在了分散裝置上。必須要按照設計思路,儘可能完美的溶解溶劑,從而使其充分的發揮作用。
這是比較困難的,就算是在實驗室中,精確配置溶劑也不可能。
但是,越是精確連續的注入溶劑,油藏中的解離效果就越好。80年代,一般的三次採油,能採出剩餘油藏的20%,提高40%就等於提高到了30%,意味著上百萬噸的原油。
姚澤凡將“供水增壓裝置”,“螺桿輸送器”和“閥門系統”又看了一遍,道:“要是真能提高40%,重頭來過也不虧,但是,時間可就來不及了。”
蘇城大手一揮,道:“時間是我考慮的事,你們考慮技術問題就行了。“
他話鋒一轉,又評價道:“螺桿輸送器,這個已經說過了,咱們先說增壓泵。中原油田和大港油田雖然買了進口的機械,但他們用的都是以前的老式國產l59z注水增壓泵,這個不行,落後了。以前的泵,供液能力和分散溶解裝置不能完全匹配,自動控制不能完成,要成立一個新的專案組,攻關供水增壓裝置。”
商所長苦笑道:“咱們哪裡還能抽得出人手,這兩年,上面逼的緊,我們已經投入全部人手了。”
蘇城看看,不足百人的三次採油實驗室,的確已經超工作負荷了,研究工也不能擠壓時間。
他點點頭,道:“我去找人。接下來,是,然後是閥門的結構問題……”
各專案組的人聽著,手上的筆也沒有停。這都是沉浸該專案好幾年的人了,一些人研究化學採油超過10年,“有沒有”一聽就知。
蘇城講的都是後世經驗,從時間上來看,也就是90年代初的先進技術,在國外的期刊中也許都有出現過,只是沒有人將之系統的整合在一起罷了。
像是螺旋輸送和高壓橡皮管輸送,並沒有什麼技術代差,但就是後者比前者好用。
採用前者的裝置公司,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多半還是回到了高壓橡皮管的路子上來,直到該技術終結。
這些堪稱經驗之談的東西,正是中國的研究員所需要的,蘇城講的順暢,大家也聽的認真。
商所長則驚訝於蘇城的承諾。
作為研究所的副職,他不知跑了多少次油田總部,有時候還要去山*東和部委跑錢,深知弄錢的困難,像是蘇城這樣的大膽承諾,他是一次都不敢的。
下午的時間飛逝。
等到6點鐘,蘇城提出結束,大家猶然戀戀不捨,於是又說了一個小時,才將他放走。
雖然好幾個小專案,以及裝置部的大專案都要因此而修正,但沒有一個人怪責。
做設計的人都希望做出一個完美無缺的產品,只是大多數時候,大家並不清楚缺陷在哪裡。
蘇城能夠指出來,而且指對了地方,大家自然願意虛心接受。
第二天早上,蘇城到研究所的時候,半數以上的研究員已經工作了兩個小時以上。
姚澤凡更是赤著眼,桌面上泡著濃到黑的茶葉。
“沒回去?”蘇城首先來到裝置部,卻見粉劑輸送系統已經改出了雛形,高壓橡皮管的相關圖紙都畫了出來,只剩下震盪板的各種調整需要計算後再畫。
姚澤凡先喝了一口茶,才啞著嗓子道:“要把丟掉的時間追上啊。”
蘇城一愣,這個話感覺極其耳熟。
身後,同一個專案組的餘金星應和道:“是呀,想想我們77年,78年工作的時候,那才叫拼命。這才過去了10年,咱們就鬆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