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未來。只要我們還在用“識”,就是活在虛假裡。”
““識”只能用來造幻,除此之外,“識”一無所用。若我們繼續用“識”進行創造,那就等於把自己關進“想”之牢籠裡。”
“好了,我們都已經知道名與形是怎麼出來的了,也知道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究竟是什麼了,接下來我們再來看老聃的下一句話。”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因此,常常處在無慾的狀態,便能夠觀察到空生妙有的奇妙。常常處在有欲的狀態,便能夠觀察到萬物形成的端倪。”
“老聃的這句話道出了進入道之大門的方法。而進入道之大門的方法就是無慾。”
“無慾方能空生妙有,這裡的妙有指的是平安、自由、喜悅。”
“你們之所以感受不到妙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做到無慾。”
“無慾指的是沒有慾望,當我們的心中產生慾望時,證明我們的心感受到了匱乏。只有感受到匱乏的心才會滋生慾望,感受不到匱乏的心是不可能滋生出任何慾望的。”
“有道的聖人披褐懷玉,意思是說,有道的聖人身上穿著粗布麻衣,手裡懷揣著美玉。”
“聖人穿著粗布麻衣,代表聖人沒有任何慾望。聖人懷揣著美玉,代表聖人一心向道,惟道是從。”
“慾望是匱乏的象徵,慾望越多的人證明自己越匱乏,越匱乏的人離道就會越遠。”
“當自己的心中完全無慾時,必然會感受到道的完美,此即是老聃說的: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
“無慾心方空,心空方能生妙有。無慾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很多修行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到達無慾的境界。”
“無慾要徹底才有效果,若是不徹底,是很難感受到“空生妙有”的。”
“那麼,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是達到無慾?”
“唯有超越生死,得失,榮辱,才算是達到了真正的無慾。”
“一般人光是超越得失以及榮辱就很難了,更別說超越生死了。”
“生死超越不了,是不可能達到真正的無慾的。”
“生的渴望是慾望之母,這個慾望不除,慾望之根就會一直存在。只要慾望之根還在,便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真正的無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