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崇禎十五年八月初八日,劉肇基楊柱國帶隊北上,收復廣寧。廣寧乃山海門戶,陷於東虜數十年。中國將士。無一日不想復廣寧,報痛失廣寧之仇。今遼東虎將雲集,士氣如虹,故一路破關斬將,所獲頗豐。兩總兵兵鋒以至廣寧,記斬首東虜三千級,另有盔甲器械不計其數。唐通曹變蛟王廷臣三總兵則一路掃蕩堡壘,記克大小城堡二十八,東虜恐懼至極,多有自開堡門求饒者。官軍嚴遵軍令。凡有開城投降者,一概既往不咎。五總兵現已合兵,不日既攻廣寧。據前方知情者言。廣寧城中混亂,當不難下也,今之難事,唯奴酋不肯接戰,一路縮退,恐決戰必在遼瀋,易遷延時日,靡費良民血汗。故五總兵請譴一人間道襲遼瀋,斷東虜歸路。若能如此,則三月平遼當可期也。”
在場眾人很清楚。所謂的別遣一將間道襲擊遼瀋,唯一的人選就是寧遠伯李守漢所部兵馬。對此。朝廷上下都是毫無疑義。
“諸位先生,這蟹,這些時令瓜果乃是寧遠伯命人在江南、嶺南、南中等處採辦,用快船送來。隨船送來的,還有一份題本,聲稱兵馬錢糧業已齊備,一俟船隻調配齊全便可大軍北上。”
“明日這邸報一旦明發天下,遼東一群反賊便是知曉了自己的死期將至也是無可奈何了!”
崇禎皇帝也是臉頰緋紅,口中喃喃。
“陛下,據聞東奴內部也是爭吵紛擾不斷。見我討逆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代天征討,距離其老巢瀋陽越來越近,遼賊內部慌亂頻仍,奴酋黃太吉連續斬殺數名偽王才鎮住了局勢,東奴八旗各部就到底是北竄還是西竄爭論不休。”
“臣有同鄉在遼東軍中,常有書信往返,據聞自遼東洪督師興兵討伐以來,業已殲滅東奴二十餘萬,斬首數萬。往廣寧進兵之時,與兩白旗精銳遭遇,疑似斬殺遼賊偽王墨爾根戴青。除了日前俘獲黃太吉偽西宮皇后海蘭珠者之外,其偽後夷婦號哲哲者,因驚懼而生病,在逃亡瀋陽途中一命嗚呼,倒是得了個善終!遼賊偽禮親王代善者為我大軍追擊,逃跑時慌不擇路,戰馬驚亂,墮入懸崖屍骨不存!”
一時間,各種真的假的半真半假的訊息在這大明最高階別的場合上滿天亂飛,這種互相忽悠,互相催眠的做法,著實效果不錯。君臣們聽得頻頻點頭喜不自勝。
不過,也有人對李守漢的行為不滿,藉著酒意散發出來。
“陛下,當日遼東前線局勢不甚明朗之時,也曾三番五次的下旨催促那寧遠伯兵馬北上以解燃眉之急,奈何寧遠伯卻是有著各式各樣的理由推諉,不是兵馬不齊,就是船隻不濟,如何今日捷報傳來,他的題本也到了?還聲稱即刻便可北上?這不是大言欺君是什麼?”
崇禎今日歡喜,對於這種對李守漢的攻擊之詞只當之沒聽到,倒是一旁的兩位王公公卻將這大放厥詞之人牢牢地記在心中,準備在適當的時候給這個傢伙上一課,讓他知道一下,得罪了別人的金主是什麼下場。
薛國觀聽得這樣的言語也是被驚得一身冷汗出來,這個不識相的東西!李守漢雖然沒有調派兵馬北上,但是出糧出餉銀,甲杖兵器源源不斷的運到遼東前線,這份功勞你如何能夠抹殺?
“你這話差異了!”不等薛國觀開口,陳新甲便先跳了出來,“若不是當日寧遠伯與南京留守、守備等人有江海聯防協議在,安慶之亂豈能如此迅速平定?安慶若是亂了,三月裡便圍攻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