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的是項羽派來的使者正在淮南。這種尷尬時刻,英布當然不能見隨何。
隨何是個聰明人,他在賓館一連等了三天都不見英布召見,就知道其中有問題。於是找來太宰說道:咱們明人不說暗話,我這次來的確是為漢王說話。如今大王不肯見我,肯定是想楚強漢弱,覺得漢必為楚所滅。
現在我懇求太宰為我轉達,我這次來就是要向大王說明楚非真強,漢非真弱。我懇求大王見我一面,如果我說得對,那麼自然皆大歡喜;如果我說得不對,我和我帶來的二十人甘願被綁縛菜市口斬首。
太宰將隨何的話轉告給英布。英布聽後表示同意,私下接見了隨何。
下面,精彩攻心辯論開始了。
隨何先發問:漢王派我來,請問大王一句話。請問楚、漢、九江同為鄰國,為什麼大王唯獨和楚國親近?
英布答:不是親近的問題,我一向以臣子之禮侍奉項王。
隨何說:原來是這樣。不過依我看,大王和項王都列為諸侯,地位平等。自稱為臣,恐怕是認為楚國強大,藉以託付國家。
英布表示同意。
隨何又問:我聽說霸王攻打齊國時,身先士卒,事事親為。大王既以臣子自稱,就應該率領淮南全部人馬,做楚軍的前鋒。可事實上,您只派四千人去助戰。我請問,這是臣子該做的事情嗎?
還有,彭城被奪,霸王遠在齊國,大王身為臣子卻不救。之後,霸王回攻彭城,大王身為臣子不去協同作戰卻遠遠旁觀。請問,這又是做臣子該做的事情嗎?
面對英布的無語,隨何下結論說:您說的臣子,只不過掛了臣子之名,而無臣子之實!
這些話聽得英布冷汗都下來了。這些道理隨何知道,英布知道,項羽更知道。英布對項羽有不臣之心,這就是英布的軟肋——見疑於項羽。
隨何知道時機已到,開始最後一擊,他侃侃而談道:
大王不背棄楚國,一定是認為漢國弱小,可是您錯了。
楚國雖貌似強大,實則揹負了不義的罪名,項羽背叛盟約殺害義帝,只是憑藉強權肆虐天下。這是個外強中乾、空有匹夫之勇的人。楚軍一旦吃了敗仗,天下人就會群起攻之。
再看我們漢王,收攏天下諸侯,以大義之名伐楚,駐守滎陽,深謀遠慮建築防禦攻勢,漢軍從蜀中、關中得到充足糧草,久戰之下楚軍必定失利。到時候,楚軍想撤退有梁地相隔,想打又無軍糧,漢軍趁機反攻,請問大王,那時候誰勝誰負?
英布二次保持沉默。
隨何又說:我們退一步說,假使楚軍戰勝漢軍,諸侯們忌憚項羽的殘暴,危及自身必然要相互救援。楚國戰敗還好,一旦戰勝恰好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由此可見,無論是勝是負,都是漢王佔優勢。
真是人嘴兩塊皮,怎麼說怎麼有理。
英布三次保持沉默。其實不能怪英布,隨先生口若懸河舌如利刃,這種口才比千軍萬馬都有用。最後劉邦稱帝,論功行賞諸臣,隨何就以他一張嘴比百萬軍還有用,討得了豐厚賞賜。
最後隨先生打出致命一擊——利。
他說:只要您出兵背叛楚國,項羽一定會被牽制。只要拖上幾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到時候您居功至偉,必定可以稱王封侯,穩坐淮南王位。
曉之以勢,動只以利。到此英布終於被策反。
策反的事情就這麼私下敲定。隨何依舊回賓館等待。
這下又等了好都天,仍然不見動靜,隨何不放心就跑出去打聽。這才知道原來楚國的使者也在淮南。
隨先生想想冷笑。知道英布到現在還下不了決心。
好吧,既然你下不了決心,我就幫幫你吧。
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