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德國要製作氨氣需要從智利進口硝酸鈉,但由於戰爭使其供應不穩定。
最終,哈伯也以此項發明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合成氨的原料氮氣來自於空氣(以液態空氣的分餾取得),氫氣來自於水和燃料。
原料氣包含雜質,因此在參與反應前需要去除雜質,即原料氣的淨化。
第一步先把原料中的硫化物清除,是因為硫化物會毒害哈柏法所使用的催化劑。
催化加氫可以把有機硫化物變成硫化氫:
h2+ RSh → Rh + h2S(g)
產生的硫化氫會被氧化鋅吸收,變成水和硫化鋅:
h2S + Zno → ZnS + h2o
在鎳的催化下與水反應,經脫硫的碳氫化合物(如甲烷)轉變成氫氣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ch4+ h2o → co + 3 h2
一氧化碳與水反應,轉化成二氧化碳及製造更多的氫氣:
co + h2o → co2+ h2(可逆反應)
接下來二氧化碳可經2-氨基乙醇溶液吸收或使用變壓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在此使用具有專利的固態吸附媒介)清除。
製備氫的最後步驟是以使用催化劑的甲烷化(methanation)移除在氫氣中殘留的少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
co + 3 h2→ ch4+ h2o
co2+ 4 h2→ ch4+ 2 h2o
水蒸氣重組,一氧化碳變換,清除二氧化碳及甲烷化的步驟在25至35巴(10帕)的壓強進行。
由於化石燃料短缺,制氨用的氫理論上可以用水的電解(現今4%的氫由電解制備)或熱化裂解(thermal chemical cracking)製得,但現在來說,這些方法都是不實際的。
熱裂解所需的熱能可以從核能反應中取得,而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及水力發電產的的過剩電能可以用來電解水制氫。
現在為止,從空氣及燃料制氨以外的替代方案是不經濟的,而且這些方法對環保的作用仍未被確定。
步驟過程:
合成氨的反應是在高壓環境的合成塔中完成的,氮氣和氫氣混合後經過壓縮從塔的上部進入合成塔。
經過合成塔下部的熱交換器,混合氣體的溫度升高,並進入放有觸媒(催化劑)的接觸室。
在接觸室,一部分氮氣和氫氣發生反應合成了氨,混有氮氣,氫氣和氨氣的混合氣體經過熱交換器離開合成塔。
混合氣體要經由冷凝器,將氨液化,因而將氨分離出來,而氮氣和氫氣的混合氣體經壓縮再次送入合成塔,最終形成迴圈。
而這樣做也更加節省原料,可以迴圈利用。
實際上硫酸合成工業中也有類似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