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南或北。
平夷之地,以土脊為脈;山高之地,以石脊為骨。
要細察地脈的走向,注意山勢的來去,或東或西,或南或北,或起而斷,斷而起,穿田渡水,閃側屈曲,草線灰蛇,不可大意。
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是謂全氣。
全氣之地,當葬其止。
千尺言其高遠,即山脈高遠則成勢。
百尺言其低小,即山勢雖小有其形。
龍穴砂水聚會之地,即是形止之處,謂之全氣。
全氣之地,即是葬人的好去處。
欲進而委婉自復,迴環重複,若踞而候也,若攬而有卻,欲止而深。
來積止聚,衝陽和陰。
土高水深,鬱草茂林。
貴若千乘,富如萬金。
全氣之地,山勢如龍委婉屈曲而來,抑揚頓挫,生動有力。
山勢止處,或如獅踞,或如虎臥,端然不動,有君臨天下之氣象。
周圍砂水拱衛重疊,如百官覲帝,萬佛朝宗。
眾山齊來拜會為止,眾水齊來會合為聚。
山為陰,水為陽,山水聚會,即是沖和陰陽。
陰陽衝合之地,必是土高水深、鬱草茂林、充滿生機的風水寶地。
龍象尊嚴啊,猶如帝王出征,千乘戰車簇擁而行;或如鉅富出門,百十奴僕相隨而止。
《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山水會聚之處,即是生氣蓄髮之處。
因為這裡藏風聚氣,所以是孕育新生命的最佳之地。
也是葬人的上乘之地啊。
葬經翼篇一:原勢
夫山者,宣也,其氣剛。
川者,流也,其氣柔。
剛柔相蕩而地道立矣。
是知五嶽四瀆所以節宣天地之氣者也。
昔者庖羲氏之府察其在乎!
氣有升降,變化莫測,擬之以龍者,潛淵飛躍,不可得而知也。
然其始發也,必有勢焉,是故《經》曰: “ 千尺為勢,百尺為形 ”。
曰: “ 勢來形止 ” 。
曰: “ 若馬之馳,若水之波 ”。
言:形近而勢遠,形小而勢大也。
審勢之法,欲其來不欲其去,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強不欲其弱,欲其異不欲其常,欲其專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順。
氣之積成體也,厥其狀有五:火言其銳也,水言其波也,木言其直也,金言其圓也,土言其方也,五體皆備,氣之至盛者也。
伏而再發者,由粗出精,剛中柔也,上勢之伏,陟降以正,侍衛以嚴,水分旁達,相顧為關。
其縱也,奔崩千里,其橫也,跨州連郡。
其川源之襟帶也,迴環重複,情與之偕,會為江湖,以蓄其氣,嗇為尾閭,以固其去,故乎若九重,矯乎若萬馬,茫乎不可得而窺焉。
《經》曰:“佔山之法,勢為難”。
斯言盡之已。
善觀山水者,審其長短而知旺衰,善辯衰旺者,問發源之水遠近闊狹,而知山力之大小,兼能鑑氣辯色,因吉凶而卜休咎,則精粗畢舉,靡有遁情,原其所始,要其所終,察其向背,度其所長,不出戶庭,而得方域之概,河山千里,指顧鹹歸矣。
葬經翼篇二:察形
《經》曰:“勢來形止”。
是謂全氣,全氣之地,法葬其止。
又曰:“其來若奔,其止若屍。”
是知來與奔,言其勢之趨走者,動也;止與屍,明其形之端凝者,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