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目光聚焦在一個正在對著門口兩個孩童大喊大叫的年輕女子身上,許多人的眼神透露出對於孩子們的深切關懷。
儘管眾人都在旁觀,無人上去勸解,只是輕聲交談著討論著。
最後,站在隊伍末尾的何雨柱注意到,他並沒有引起太多注意,於是默默聽著。
從前面幾人的對話中,何雨柱初步理解了一些狀況:這兩個受到指責的女孩是同卵雙胞胎,剛搬到這個院子裡不久,原本生活在外鄉。
而這大聲謾罵的女人,她們稱她為嫂子,但實際上並非直系親屬。
這兩個孩子是張三妮和張四妮,光名字就能看出,她們家定是有許多兄弟姐妹。
那些婦人們透露,由於家中孩子的過多使得家庭難以負荷養育,父母決定將這對雙胞胎送出村以換糧食及保證她們的存活。
就在這兩個女孩子即將離開之際,鄰居張福田恰巧回到村裡掃墓並得知此事,他是兩個孩子的遠房親戚,算是堂哥那一輩的。
張福田無法接受兩個堂侄女成為別人的童養媳如此悲慘的命運,因此找到他們尋求援助,打算資助這筆錢幫助她們家保留這兩個孩子。
聽完這一切,何雨柱看向那受苦的姐倆和仍在惡言相對的女子,心中交織著憐憫與冷漠。
在保城木材廠擔任木匠的張福田深知,當童養媳的女孩往往生活苦不堪言,結局並不圓滿。
由於童養媳長大後的孃家無力支撐,通常會被婆家擺佈。
儘管張福田本善,但堂兄提出要麼收養張三妮與張四妮,擔心自己家將來經濟吃緊仍難維繫雙胞胎姐妹的撫養,最終迫不得已可能將她們再送去成為他人童養媳。
深知家中僅有獨子,他認為自己有能力養育兩個堂侄女,於是同意了堂兄的建議,正式接納兩姐妹為女兒。
起初,張三妮與她的姐姐在張家生活穩定且受到疼愛。
然而天不遂人願,僅不到一個月,張福田就突患重疾。
儘管輾轉就醫無果,他的病情逐漸惡化。
面對無望的治療前景,他安排好兒子張愛國接管他的職位,同時開始替兒子相親尋偶,在病逝前期望兒子有個好的歸宿,使自己安心而去。
巧的是,媒婆效率高超,只半個月功夫就幫張愛國見過數位女子。
最終,他看上了在院子裡抱怨的李娟,並閃電結婚。
婚禮不久,張福田病情惡化至臨終,交代兒子照顧生病期間一直用心陪伴的張三妮姐妹,得到張愛國的承諾。
然而,老父去世後,張愛國受新婚妻子李娟的枕邊話語影響,漸漸不再關心倆姐妹。
認為並非血緣之親的張三妮和姐姐在如今成為工人的情況之下,連夫妻自身尚能養活,若再多供養二人無疑是自找苦吃。
往後如果有子嗣,家庭貧困和居住空間問題更會讓生活陷入困境。
在李娟的勸導下,張愛國決定帶倆姐妹回到他們的出生農村家鄉,試圖將她們交還給他們的親生父親堂伯。
然而堂伯得知狀況雖然同情張愛國的遭遇,卻堅決拒絕接受張三妮姐妹。
堂伯認為兩人已在戶籍上成為張愛國的妹妹,必須負責撫養。
面臨家庭和廠方輿論壓力,張愛國畏懼不已,只得無奈地帶回她們。
此時的李娟既怒其夫無能,又被迫接受兩個並非親屬的姐妹。
儘管心中抗拒,但她明白保持安靜對於家庭的重要性——若是惹惱村民傳到工廠,可能導致丈夫失業,斷了生活的唯一來源。
李娟對她們嚴苛對待,除了差遣最艱苦的工作外,姐妹倆也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李娟因不滿而時常向兩人發洩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