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十六章 和親是懦夫的表現(文)
見識了吐蕃此刻的強盛後這時又有大臣提出了和親這個議題出來,之前李好躲在最後面的時候自然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沒有吭聲。其實他對這個和親這個玩意十分反感,一群大老爺們的安危全靠寄託在一個女人身上,這算什麼狗屁事情,大唐的男人還沒到死光的地步呢。
此刻有人再次跳了出來提這個話題,他立刻就大聲說了一句:“荒謬”。然後開始給大唐的群臣們上一課和親就是懦夫的表現的課,而且還是嚴重資敵的行為,必須堅決廢棄。將士守邊疆,不納歲,不和親,四方來朝這才是泱泱大國的表現。
縱觀中國歷史,和親是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據史書記載,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時期,襄王欲伐鄭,故娶狄女為王后,與戎狄兵共伐鄭。這是歷史上較早出現的和親事件,但這次“和親”事件,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婚姻聯盟,不是兩國之間為了停止戰爭、捐棄仇怨而不得不採取的不情願的政治交易,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和親是一場政治聯盟算不上真正的和親。
真正意義上的和親,卻是劉邦開了頭,但那是迫不得已。被匈奴包了餃子,差點就回不來了,後來就把公主許配過去給人家玩*弄,所以漢家天子都以和親為恥,所以才有了漢武帝的征伐匈奴。
此後漢唐直至明清,和親之舉不絕於書。儘管這些和親有的出於被迫,有的出於自願,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和親作為一種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統治者不斷使用,其間的原因就在於大多數和親都會有一定成果,或可暫時推遲戰爭的爆發,或可表示對對方的友好和籠絡,客觀上又能促進和親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但這並不表明歷史上的一切和親都是積極的、被肯定的。
對我國曆史上各族統治者之間的“和親”,史學界長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持否定態度,認為和親是一種屈辱妥協、投降賣國的政策,如西漢初年的和親就是對匈奴的忍辱退讓,結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驕橫,連年入掠。
另一種意見與此相反,認為和親是封建社會維持民族友好關係的一種最好辦法,它導致民族間的和解,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和了解。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對和親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應全面否定。和親從根本上來說,是為歷代統治者自身的統治目的服務的,但客觀上或多或少地有利於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對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著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種意見認為,應將和親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不過李好卻不這樣認為,你看見山姆大叔的做法沒?他跟誰和過親?他需要和親嗎?我們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來幫助各族人民走向幸福和平的道路嘛,扶持一些親唐的政權,分化和打擊對大唐不友好的勢力,別讓他們發展壯大就好了。把希望寄託在一個女人身上能行嗎?而且似乎每次和親反而讓異族更加強盛了,給後代留下無窮的隱患。
因為和親的物件一般都是公主宗室女子,當她們出嫁時,最首要是有大量的嫁妝,有大量的陪嫁人員,有的還帶去一些工匠技師和書籍。這些去往異國的人們把中原精美的物品、高超的技術、先進的生產方式、美妙的音樂、優美的漢家詩賦以及漢族人的血緣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帶到了邊疆各族。
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在欣賞到中原的先進文明後大多都心懷仰慕,加強與中原漢王朝和外交關係,加強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學漢語、說漢話、寫漢詩。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就攜帶了大量的文人工匠技師和種子。他們幫助吐蕃人整理文獻,教授貴族子弟學習漢文化,教授農牧民種植產量更高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