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45章厥論
古文: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歧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歧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歧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歧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歧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徧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歧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脇痛,?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太陰厥逆,?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洩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衂,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衂嘔血。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腫痓,治主病者。
二、以下是對古文厥論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厥證探微》
黃帝問道:“厥證的寒熱情況是怎樣的呢?”歧伯回答說:“陽氣衰退於下,就會出現寒厥;陰氣衰退於下,就會出現熱厥。”
黃帝又問:“熱厥之所以發熱,必定從足部開始,這是為什麼呢?”歧伯解釋道:“陽氣從足部五指的表側升起,陰脈聚集於足下並匯聚於足心,所以陽氣旺盛時,足下就會發熱。”
黃帝繼續問道:“寒厥之所以發冷歧伯定從五指向上延伸到膝部,這又是為什麼呢?”歧伯說:“陰氣從足部五指的裡側升起,聚集於膝下並匯聚於膝上,所以陰氣旺盛時,就會從五指到膝上發冷,黃帝問:冷,不是從外部而來,而是從內部產生的。”
黃帝追問:“寒厥是怎樣形成的呢?”歧伯說:“前陰是宗筋匯聚的地方,也是太陰和陽明經會合之處。春夏時節,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時節,陰氣盛而陽氣衰。那些身體強壯的人,在秋冬時節過度使用精力,下氣上爭而不能恢復,精氣下洩,邪氣就趁機而上;氣停留在中焦,陽氣衰退,不能滲透營養其經絡,陽氣日益損耗,陰氣獨自存在,所以手足就會發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