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禪宗也包括了。宗門教下,都在這句佛號裡面。又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持戒也在裡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什麼法門都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裡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許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淨,那就是佛門講的法門無量,都圓滿了——圓修圓證。多少人尚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好處!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諸佛菩薩、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這一念從真性裡生出來,特別著重在真心;真心沒有界限,真心沒有邊際,行再微小的一樁善事,與真心相應,再小的善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了凡還沒到這個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縣的老百姓。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這是理。‘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這理論了凡先生還不會,他的萬善圓滿是在事上修的。如果從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只是萬善。縱然我們在街上遇到一個乞丐,佈施他一塊錢,這一塊錢的功德“稱性”。為什麼?因為當時你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分別“他”是乞丐,“我”是能佈施的人——能所雙忘、三輪體空。一塊錢的佈施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因為是性德的顯露。今天佈施千萬、億萬,不如真心人佈施一塊錢的功德大。為什麼?你佈施千萬、億萬是從意識心上佈施的。意識心是有分別、執著、界限的,你突破不了這個界限。真心人一塊錢雖少,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界限,就和虛空法界完全相等,這是不一樣!所以諸佛菩薩修功德,我們沒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樣。境隨心轉,我們的心量很狹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別執著的界限畫在那裡出不去。菩薩、阿羅漢邊界沒有了,所以他的一點點善事,就是無量無邊的擴充套件出去了,達到盡虛空、遍法界。頭一句講的是理,我們要曉得這道理,念念功德圓滿——圓遍法界,遍滿十方,這個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從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於萬民。
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很難得,他立刻就能夠將自己的俸祿捐獻出來,到五臺山去齋僧,供萬人大齋。常講“千僧齋”,他要打“萬僧齋”,滿他這一萬條善事的大願。‘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明、清時代四大名山出家眾經常都有幾萬人,五臺山一萬人是少的,人數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眾大約三、四萬人。在明、清佛法相當興盛時,峨嵋、九華大約有一萬多人。所以他到那裡去齋僧。
尤注說:“足見其人當機立斷慷慨佈施,無絲毫牽強吝情處,宜其受福無量也。”“宜”是應該。這樣慷慨大方佈施,沒有一絲毫懷疑、沒有一絲毫吝嗇,自己所有的馬上能夠拿出去。了凡先生是個清官,不貪汙。清官俸祿能有幾何?這次請客,請一萬人吃飯,大概把他那一點俸祿積蓄全部都拿出來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報應,決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財,所以這是很難得的,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雖做好事,總是抽出幾分之幾,有一百塊錢,拿出一塊錢做好事就覺得很滿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來,這是很難得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
就是五十三歲壽命就到了。而且算得很準確,是八月十四日丑時,算得那麼清楚。這一年有災難,這一年過不去。
餘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他寫這篇文章是六十九歲。五十三歲那一年他沒有求長壽,那一年也過來了,也沒有什麼災難。沒有求長壽,壽命延長了。由此可知,世間法裡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壽命。連壽命都可以求得,何況其他的呢?功名、富貴、兒女,沒有壽命難求;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