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此時正好在沈友夫家裡開館教學,他就拜鬱海谷作老師,進學讀書。
孔為餘起數。
孔先生給他算命。
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運,告訴他,你明年去考童生(秀才),要經過好幾次的考試。先要經過‘縣考’,了凡先生應考中第十四名。縣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這是明、清兩代的制度。一個府大概管七、八個縣,主管稱為知府,是在縣之上,省之下。民國就把府廢除了,改成行政專員。‘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學’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政府教育廳長,管一個省的教育。所以地方上考試能考多少名、考得取、考不取,命裡都註定了。到第二年去參加考試,果然沒有錯,都符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餘備錄而謹記之。
我們看這段文,不是隻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個時辰生死都已註定了,怎麼死法也註定了,一生全都是命裡註定的,你怎麼胡思亂想都逃不過定命。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誰都沒法子逃過。
因為孔先生給他算得這麼靈,所以就請他算終身的命運。‘終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孔先生把他的流年排到死,什麼時辰死亡,都為他排定了。歷年的考試,能考取多少名,都給他注出來。
‘某年當補廩’,‘廩’是廩生,‘補’是補缺,相當於現代所講的公費學生。雖然是學生,但是領國家的津貼,每個月生活費由公家補貼。每一個縣都有一定的名額,必須有缺了,你才能夠遞補上去。‘某年當貢’,‘貢’是貢生。廩生、貢生都是明、清兩代依學生的程度而設立的,不是學位,相當於我們現代的中學生、大學生,但是受到國家照顧,由國家發給生活費用。從前生活費用是發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賣錢,相當於實物配給。現代則用貨幣來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於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學位,好比是學士、碩士、博士。進士相當於博士,是最高的學位。貢後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相當於現代的縣長,還有二尹、三尹。二尹相當於現代的主任秘書,三尹相當於現代所講的科長。‘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縣長,就得要辭職。為什麼呢?壽命到了。五十三歲,壽命也不很長。‘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就壽終正寢,這還是得到一個好死。‘惜無子’,可惜命裡沒有兒子。了凡先生把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記下來,給自己作一個參考。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往後每次考試,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點也沒差錯。孔先生的確很高明,算得很靈。
獨算餘食廩米。
‘廩米’這是廩生所得的俸米。
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
一石是十鬥。他說每個月領俸祿,你自己記住,等你領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貢’了,就升級了,你就從廩生升到貢生了。升到貢生,廩米就不給了,廩生的缺就讓別人來補,這有一定的名額。
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
‘屠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相當於現代的教育廳長。他看袁先生的學問、品德還不錯,建議要提拔他。出貢就是批准了‘補貢’,從廩生就補貢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級了。
餘竊疑之。
這下他懷疑了,孔先生這一著沒算對。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餘場中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