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來,劉備二弟潘鳳又是斬了董卓三員部將,勇不可擋,嚇得董卓龜縮在關,不敢貿然出戰。
董卓見義師左盟勢不可擋,心中惶急,於帳下問之其智囊李儒計策。李儒觀察義師左盟已久,知得左盟各諸侯各有私心,便想出一計,告之董卓。董卓大喜,當下便依計行事。
到了次日,董卓派大將徐榮領一萬涼州鐵甲騎軍於義師左盟邀戰,袁紹派出劉潘張兄弟三人,讓其領左盟一萬將士應戰。徐榮先是出陣與潘鳳鬥將,鬥了幾回合,便虛刺一槍,佯敗而走。劉備見之,立馬引軍衝殺。而在義師左盟的鮑信、袁術、馬騰、公孫瓚等人見董卓軍露出敗象,唯恐又被劉潘張幾人奪去大功,不聽指揮,便各領其軍馬掩殺而去。
徐榮引軍奪一山路而去,劉潘張還有鮑信、袁術、馬騰、公孫瓚等各路諸侯領軍馬死死緊追。而徐榮似乎早做好撤退的準備,對山路甚是熟悉,引軍逃得極快。義師左盟幾乎大半的兵馬一直追到夜黑,皆一無所獲,才憤憤不平地無奈回營。
哪知這些左盟諸侯引軍剛出了山頭樹林,便見得義師左盟的大營位置火光張天,且有著鋪天蓋地的廝殺聲,便知大事不好,連忙引軍去救,:。
而等他們趕至,董卓的大軍已早就退走,義師左盟大營一片狼藉,四處火光,遍地皆是留守的義師左盟軍士血琳琳的屍體。
後來這些去追的左盟諸侯從暴跳如雷的袁紹口中得知,他們引軍離開不久,早有準備的董卓便立即領大軍出關襲營,留守的左盟大軍兵力遠低於董卓大軍,又是受到驚訝,倉促應對,被董卓大軍殺得兵敗如山倒。而袁紹還差點被董卓麾下大將張濟,用箭射中,還好當時被其旁的一位牙門將及時發現,用身軀為袁紹擋了這一箭。
這一戰,義師左盟可謂是損失慘重,死傷足有二萬多人。袁紹氣得眼眸直射紅光,大喊要重罰鮑信、袁術、馬騰、公孫瓚這幾個不聽指揮的諸侯,後來冀州刺史韓馥和兗州刺史劉岱,兩人竭力相勸,說此間正是戰況危急,不宜重罰,待危急解除之後,再來依罪而論也不遲。當然若是這幾人能夠在這此間,戴罪立功那就最好。
袁紹聽罷才是消氣,當然他亦是明白這些人都是一方諸侯,若是他不依不饒,只會令這個義師左盟不歡而散。
而在一旁,領軍追了一天一夜的劉備,臉上略顯狼狽。當他聽到袁紹說起,今日這一慘敗,很可能就是出自於董卓麾下軍師智囊李儒之手後,便一直默不作聲,心裡掀起滔天巨浪。
“一謀奪定,便能不費吹灰之力而殺得千軍萬馬。這,就是謀士的威力嗎?!若是吾劉玄德麾下亦有如李儒這等韜略超群的謀士,吾又何愁大業不成!”
“哈哈哈!!文優不愧是本相國之智囊。略施小計,便舉手之間剿滅了這群逆賊數萬兵馬!有文優在,吾可安枕無憂,安枕無憂!”
在箕關樓臺內,董卓一臉狂喜,開懷大笑。而在一旁的李儒卻是不驕不傲,略施一禮,甚是謙虛地說道。
“主公謬讚,儒能為主公排憂解難,實乃儒之所幸。”
“好,居功甚偉,而不傲。文優實在是吾之子房也。文優一人,足可充當千軍萬馬!”
董卓這句話說得真心,他對李儒說著說不出的喜愛,否則也不會將其女兒下嫁於他。每當董卓想起與李儒的相遇,都會不由地一陣感概。
他很清楚,若非他遇到了李儒,可能他終其一生最多也只是一方諸侯,哪有今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人敢逆,順我者昌的威風。
董卓大讚李儒,還說其一人能抵千軍萬馬,不由讓座下一些將士感覺自卑臉紅。李儒默默地觀察著眾將士的神情,不知在想什麼,忽然他臉色一凝,向董卓作揖拜道。
“其實在主公麾下,有一人之謀智,更勝於吾十倍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