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看後沉默不語,確是盛世之秋的佳作,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武鬥的場面。
這個寓意簡直不言而喻,確實有些說不過去了。
趙元轉頭看了一下眾人,沒有人再說什麼了,而是細心的看著眼前的清明上河圖。
趙元冷冷的看著大臣們,接著說道。
“各位以為現在就完了,你們再看看這朝中官員公然索賄的畫面吧。”
《清明上河圖》中有兩處畫面都是給官員送交子行賄。
第一幅畫面,送禮人肩背禮包,手提厚厚一摞紙幣,來到某官員家送禮,恰逢官員不在。
另有一送禮人已在門口等待多時,他身邊放著一個沉重的大禮包,手中還端著一個看不出名堂的細高的禮物。
一看院內大門是由一把太師椅畫成,便知是高官之家。
第二幅畫面,送禮人手舉大盤走進腳店,大盤上放著兩疊紙幣,上面的文字與第一幅畫面中紙幣上的文字頗為相近。
此人匆匆下馬,匆匆走進腳店,只留下一個背影。
這個時候,御史歐陽澈又忍不住站出來,小聲地說道。
“大宋是禮儀之邦,請客送禮也是人之常情。”
趙元看了一眼他,然後說道。
“有些舉動已經超出了平常的請客送禮,而是明目張膽的行賄受賄。”
《清明上河圖》所繪虹橋的西側,有豪華酒店一座,酒店大門十分華麗,高大的綵樓,層疊的紗幔。
酒店門口立有“腳店”標牌。
這幅畫面中共有五個人。
憑欄而坐的老者地位最高,桌邊的另外三人都面向老者,躬身哈腰,極盡諂媚。
桌對面的站立者雙手端著一盤寶物,面向老者展示。桌左邊的站立者手指這盤寶物向老者介紹。
老者頭也不回,對這樣輕薄的禮物他是不屑一顧的。飯桌上還有大元寶二枚,欄杆上還跨著一個大禮包。
送禮的人剛剛出門,匆忙的身影和臂挎的提籃清晰可見。
歐陽澈頓時沉默不語,宋徽宗時期買官賣官之風盛行。
為了撈取錢財,蔡京、童貫等公開賣官鬻爵,甚至定出官價。
有民諺說:“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折通判。”
行賄受賄在當時彷彿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而是具有公開化性質。
所以,這樣的場景入畫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到了趙元掌權的現在,賣官的事情已經消失不見,這多少是有點往他的身上潑髒水的意思了。
但是這也不是什麼大的罪過啊。
“你們翰林圖畫院是怎麼稽核的,還有你們御史和皇城司是怎麼把關的?”
趙元冷冷的看著在那裡低頭不語的幾人。
歐陽澈這個時候,牛脾氣突然上來了,大聲的說道。
“陛下,我認為張澤瑞畫的都是民生百相,不應該被定有罪,此畫流傳後世定記陛下的聖名。”
“歐陽大人,是讓朕將這幅畫流傳百世了。”
“陛下聖明。”
“可惜朕不想把這個災難之圖,流傳下去。”
“災難之圖?”
眾人一臉的木然,這幅畫又是哪裡出了問題,你說張擇端你畫這麼長的畫幹嘛。
這下好了,你是流芳百世了,我們可慘了。
“那這還得請張擇端給朕解惑了。”
回到卷首,就在“懸空的樹冠”上方不足半尺之遙,正演繹著另外一個災難故事。
進入畫面的是一列長長的隊伍,一個高帽長衫、騎著高頭大馬的貴官在隊伍的後面壓陣,馬頭上還插著一朵鮮花,隊首的花轎上插滿了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