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兩塊牌子。
在大堂的正中是東京府尹的案桌,放的4個籤筒,每個籤筒上各寫一字,合是“執法嚴明”。
後面是一幅巨大的木製屏風,上面畫著山水的風景圖。
在案桌的正上方,放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明鏡高懸。
“荊超,這個大堂怎麼這麼破?”
趙元是第一次來到衙門,所以對衙門的印象無非就是開封有個包青天,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三個鍘刀。
還有衙門明亮氣派的大堂,但是今天實地一看,讓他大失所望,
這個衙門的大堂不能說破舊寒酸,在他看來只要是來一場雨估計都要塌了。
“額。。。。”
荊超頓時有些無語,官家你的宮殿自然是每年都有修繕,但是我大宋一直都有官不修衙的傳統啊。
其實在歷史上在宋朝形成的“官不修衙”的風氣,對後面的朝代影響頗深,到了明清時期,竟演變成了慣例。
1071年,蘇軾到杭州赴任通判一職。
等待這位大文豪的卻是一片破敗的杭州官府衙門。
破敗成什麼樣?
有史料記載,說官衙的房屋:“例皆傾斜,日有覆壓之懼。”
從字面的意思理解,房子傾斜,幾乎隨時有倒塌的可能,這是妥妥的危房無疑了。
所以蘇大詩人,只能戰戰兢兢地在危房中幹滿了三年,任期一到,趕緊拿著調令走人。
十八年後,也就是1089年,蘇軾升官任杭州知州,這下成了杭州的父母官。
不過等待他的官衙,還是十八年前的老樣子,如果說有什麼變化,那就是經過十八年的風雨洗禮,整個官衙變得更加破敗,房屋坍塌的危險係數更高了。
沒過幾天就出大事了,杭州官衙裡一處房屋倒塌,壓傷了兩名文書。
又過了兩個月,另一處房子也塌了,這次更慘,當場就砸死了四個人。
於是蘇軾連夜上書,要求朝廷撥款修繕官衙。
儘管蘇知州的要求很合理,但是在宋朝,朝廷的財政開支中,就沒有新增過修繕官衙的預算,並且特別明示地方:“近年監司急於財用,尤諱修造,自十千(十貫錢)以上,不許擅支。”
蘇東坡知道即便如此,事情也不好辦,於是乾脆舍下老臉,直接給當時掌政的高太后上書祈求。
蘇東坡當年是網紅流量大咖,高太后是他的超級粉絲。
憑這層關係,應該能把事給辦了吧?
但事實是粉絲也不好使,朝廷並沒有同意。
“蘇東坡為何不利用自己的聲望,從民間富商籌集資金呢?”
答案是:他不敢。
其實在宋之前,地方官員還是有自行修衙的權力的,但是到了宋朝,地方官員如果不經過朝廷審批,就修繕官衙的話,是會受到嚴重處罰的。
比如說,蘇軾的前前……前任薛映,在1006年的時候,曾因“擅增修廨宇”被人告發,朝廷查證後,送大理寺審查,後來被貶到一個鳥不拉屎的小地方去當芝麻小官去了。
前車之鑑在此,蘇軾怎麼敢再重蹈覆轍?
所以雖然東京府是在天子腳下,這衙門還算好的,最起碼還能在裡面辦公。
此時,王官差和劉元齊也來到了大堂之上,看見趙元在大堂裡面溜達。
李彥仙和青萍站在一旁。
王官差數來數去怎麼少一個人,那個中年文士去哪了?
就在這時,衙役走進大堂,手裡拿著殺威棒,站在大堂的兩側。
東京府主簿從後堂走進來,高聲喊道。
“府尹大人到!”
王官差和劉元齊等人急忙低頭躬身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