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日曆今天已經立秋,但空氣還是很燥熱,絲毫沒有涼爽的意思。
不由讓人想起秋老虎和倒春寒這對錶兄弟的性格,你越討厭它,它就越是粘著你不離開,跟人正好相反。
因為喜歡的人都不一定能得到,更何況不喜歡的了,再說人家也不一定喜歡你,扭頭就走。
不過今年倒是不用因為先給誰出餐,而在奶茶店裡跟店員爭執,也不用為了趕時間去闖紅燈了。
按照姜川的想法,那種給別人點奶茶,但是連地址電話都寫不清楚讓你自己去找的,或者那種送過去門口放了一大堆奶茶的。
就應該直接勸勸下單人別花這個冤枉錢,實在不行給外賣小哥喝也行,最起碼人家能告訴你真相。
這邊正走著神,突然外面傳來了叮叮叮的響聲,於是出門檢視。
一個面板黝黑的漢子在村裡的路上緩慢的走著,雙手各持一柄小錘,不時的相互敲擊發出清脆的響聲。
以前的農村有很多事是不需要用語言來表達的,一些特定的聲響有些它自己的含義。
錘子敲的叮叮響是打鐵的,梆梆響是賣豆腐的,這是敲的木頭梆子不是唱的河北梆子,敲鑼是有事開會大家集合,敲鼓就是攤子已經支上了叫人出來打大鑔。
等好奇的龐偉和姜川拎著短鎬到小廣場的時候人家攤子已經支起來了,出乎意料的是攤子有兩個,周圍看熱鬧的人還挺多。
下鄉打鐵這活,一般就是父子或者兄弟開著三輪車,帶著打鐵的工具和燃料等,走一個村打一個村,夫妻組合的也有,比較稀少就是了。
下鄉的時間基本就是在,臨近夏收和秋收的時候。因為現在大多數農具都有成品,鐵匠接到打造的活很少,基本都是修理農具。
最後就演變成,每年秋收夏收之前下村跑一波。村民修理的東西也非常相似,基本就是鎬頭和鐵鍁頭,沒有鐮刀可能是因為脆吧。
攜帶的工具也不多,煅燒的火爐、鼓風的風箱、燃料、鏟子、鐵砧、鐵鉗、鐵錘、冷卻水桶就是他們的全部裝備。
等了輪到姜川的時候,龐偉也跟著上前拿出相機進行拍攝。
前段時間龐偉提出了記憶鄉村的影片計劃,把農村的一些老事老物件,和一些日常生活拍攝下來剪輯成影片,在網上發表。
作為第一期試水的老式玉米脫粒機影片已經上線,雖然播放量不高,但好歹有人看。
祖傳鐵匠鋪的爐火是長年不熄滅的,就算是他們下鄉也會提前溫好爐子。
打鐵師傅熟練的拆掉鎬頭,埋進火爐裡,旁邊的年輕人立刻拉動風箱。
拉桿帶動活塞裝置,透過單向進風口箱內吸入空氣。推動拉桿時,進風口擋板關閉,空氣透過出風口向外流出,達到鼓風的目的。
同時爐內的燃料迅速變紅,火焰從縫隙裡噴發出來。
持續的鼓動風箱並不輕鬆,大多是由身體強壯的人來做,而煅燒的火候則是有經驗的老師傅掌握。
燒紅的鎬頭被老師傅用鐵鉗從爐中取出,風箱邊的年輕人立刻放下拉桿走過來。
精壯的漢子揮動鐵錘,每一錘落下都會濺起燦爛的鐵花,古銅色的面板在爐火的映照下泛起光華,偶爾的汗水也如流星一般劃過。
這場面把在場的年輕男女看的兩眼放光。
男人是想擁有這樣的身材,而女人則是想要一個這樣身材的物件。
打鐵是非常注重節奏的,而這個節奏就掌握在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手裡。
透過小錘指揮大錘敲擊的速度和角度,“叮叮鐺,鐺鐺叮,”聲音裡有老師對學生的教導,也有學生對老師的回應。
因為你仔細看的話,小錘很多時候根本沒有落在需要打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