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認祖宗,玩的有多花?#】
【真君四年,公元443年。
一位名叫李敞的北魏官員接到了一個特殊任務:他奉太武帝拓跋燾的旨意,要到大興安嶺深處的一個山洞裡祭拜天地,同時奉祀北魏皇室的列祖列宗。
在鮮卑拓跋部口口相傳的史詩裡,鮮卑人的起源是大鮮卑山裡的一個石室。
但是鮮卑人遷徙幾百年之後,石室的具體位置已經不得而知。
真君四年,時有馬洛候國遣使朝獻,進言:其地有石廟,民常祈請,而有神顯靈。
隨後,北魏朝廷遂遣李敞赴石室,告祭天地,謨拜祖先,並撰祝文二十五行,一百零一字。
這個故事聽起來順理成章,可是稍微細想一步就很不對勁。
拓跋燾難道沒有想過要是搞錯了怎麼辦?
又該如何證明烏洛侯國報告的山洞就是傳說中幾百年前被遺棄的鮮卑石室?
答案是:對於太武帝來說,山洞的真假根本不重要。
也許傳說中的石室早就消失了,甚至壓根就不存在。
但是隻要北魏王朝在這個山洞裡舉辦了國家祭典,它就是真的石室,假的也是真的。
石室是真的,拓跋家族的八十一代族譜就是真的,北魏統治者的祖先源自黃帝的孫子始均就是真的。
認祖宗是一門大學問,它事關族群認同以及統治政權合法性。
拓跋部把祖宗攀附到黃帝身上,就能證明它比慕容部、段部、宇文部都偉大,是鮮卑各部的天然共主,也是華夏貴族集團的一部分,是中原的合法統治者。
在人類的歷史上攀附祖先,簡直像吃飯喝水一樣普遍,是政治與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日常行為,只要有人類活動地方就有攀附,就有不斷被髮明出來的祖宗。
明朝時期,華夏民間大修譜時代到來。
嘉靖之後,隨著大禮儀事件波及民間,家譜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包含整個宗族的廣譜開始流行。
明清兩朝許多底層文人當上了修譜先生,幫客戶編纂家譜,特別是解決明朝之前家譜缺失的問題。
經驗豐富的修譜先生可以為客戶迅速找到年代、地域合適的同姓名人作為祖宗。
還可以按照固定套路一直編排到黃帝身上。
在這場大爆炸當中誕生的家譜,往往都免不了亂認祖宗的問題。
即使是邊疆土司也不能免俗。
例如:雲南鶴慶土司、姚安土司都是大理國權臣高升泰的後代。
他們各自編了一本族譜,但是家族早期祖先是何許人也,兩家都很困惑。
原因在於大理高氏的不同土司在過去幾百年間編出了好幾個不同版本的祖宗。
有的攀附漢朝將軍,有的攀附諸葛亮部下,有的攀附孟獲部下,還有攀附中古門閥渤海高氏的。
明朝天順、崇禎年間,鶴慶和姚安土司編修的家譜先後問世。
兩個版本的高氏家譜都是盡力縫合的產物,但他們對於始祖是誰並未達成共識,對於漢人祖宗定居雲南的歷程也有不一樣的敘述。
有明一代攀附漢人祖宗是西南各族群的一大潮流,雖然族譜的細節往往經不起考究,但是華夏身份認同正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完善。
而認祖宗的王者,非遊牧民族莫屬。
突厥傳說當中的烏古斯連存在於哪個時代都沒有定論,上下誤差多達3000年。
而在所有傳說中,有一條甚至直接可以歸於神話:突厥英雄烏古斯,征服了女真部落和身毒、唐古特、沙木、巴爾漢,生育了6個兒子,分別是:太陽、月亮、星星、天空、海洋、大地。
而在所有版本中,安卡拉大學的麥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