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哪裡肯走了呂布?當即就追了上去。
呂布部將也不是白給的,都是騎將深知騎戰之法,便帶領手下精騎衝了過來,要截殺關羽。
可是,這關羽身後也不是沒有人,趙雲登時就指揮黑衣騎衝了上來,與幷州精騎廝殺在了一處。
趙雲武藝高強又剛殺了侯成,與侯成關係密切的宋憲和魏續兩人是直奔趙雲就殺了過來。趙雲自然是來者不拒,怒道:“既然你們要給侯成陪葬,那就成全你們!”
顯然,宋憲和魏續低估了趙雲的實力,也低估了趙雲率領的黑衣騎的實力,他們根本沒能夠抵抗多久,在深陷包圍之後,被趙雲是依次挑落。
只不過,這並不是對戰局影響最大的戰鬥,真正決定勝敗的是張飛率領的血衣騎在幷州精騎陷入混戰之後,如同雷霆一般發動的致命一擊。
在血色的浪潮裡,根本就沒有人能夠抵擋。郝萌試圖抵抗,結果是亂軍之中直接被殺,然後軍陣大亂,徹底崩潰。
最關鍵的是,關羽自始至終追著呂布,讓他無力繼續指揮兵馬,哪怕是曹性等將領拼死掩護,也擋不住關羽的前進。
等到血衣騎入場,戰鬥也就徹底結束了。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關羽這一方如今佔盡優勢,而呂布自己都不得不逃命,那戰鬥自然就結束了。
劉備軍追出去十幾裡,到呂布軍的營寨才罷手,只不過臨走燒了不少呂布軍的外圍建築。這樣,騎兵所需是供應不上了,除非呂布願意把騎兵變成步兵,坐困此地否則他就必須要撤退。
事實上,呂布也確實選擇了撤退,他撤走了,關羽就帶著趙雲和黑衣騎追上去。
沒辦法,張飛所部要應對句陽可能的敵人反擊。而精銳重騎兵也不是適合用來追擊敵人的部隊,他們是重錘,戰場上決勝的利器,卻也需要在其他時候好好保養。
當然,面對已經遭受重創的呂布軍,關羽和趙雲率領的黑衣騎也已經足夠了,一口氣把呂布軍追到了穎水畔的離狐。
袁央率領的大軍如今也已經到此,而劉備軍從濮陽南下的二十五營步兵也已經接近到達此地。於是,關羽就先行和劉備匯合,合計是三十營的步騎,對陣呂布和袁央的四萬大軍。
從人數上說,這兩軍是三萬對四萬實力差不多,實際上那差距不可以道里計。劉備軍的百戰精銳,加上完全脫產的嚴格訓練,可不是什麼對手都能夠應付的。
尤其是在顧南行的訓練下,安排了許多獨特的科目,有武藝測試,也有行軍測試,還有各種各樣的拉練測試等等。
說實話,顧南行自己進行軍改以前,也不知道為什麼都要搞一些看上去很面子工程的專案。你說讓士兵開三石強攻,除了頂尖武將這也沒用呀,舉石頭樁子這事兒看著不靠譜啊,在校場上身披鎧甲列隊走來走去意義是什麼呢?
到了自己軍改的時候才知道,這些看上去毫無意義的事情裡,很多是很有意義的。
其意義所在就是,讓負責檢查的人瞭解到這些士兵的訓練狀況如何,能否達到作戰要求。就像藍星華夏某個朝代,明明真正打仗的時候騎兵的戰術基本上是馬上放火槍,為什麼考核要看開弓呢?
因為檢查一個騎兵的綜合身體素質,想要短時間看清楚,那就是馬上開弓表現的更清楚,放火槍考核的話成本又高,檢查效果又差……
沒辦法,考核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對於脫產士兵來說。各式各樣的考核,不僅要指標合理全面,還要上級官員,尤其是那些非軍中的審計者能夠迅速確定訓練成果真的不容易。
假設說劉備要來檢查軍中訓練情況,你總不至於一樣一樣一個專案一個專案演練下去,要表現的專案既要簡短,又要充分體現部隊的訓練水平,這在當時真的是讓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