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人不能理解這個緣由,但是南方鑄造的火炮要比北方堅固成了當時的一個共識,以至於到了明末朝廷大規模鑄炮都是在廣東進行。
到了後來萬曆四十七年,徐光啟奉命練兵以拱衛京城的時候,就建議朝廷在福建和廣東招募匠人來京鑄炮。崇禎三年,他又自請赴廣州鑄炮,其原因便是:“工匠甚眾,鐵料尤精,價亦可省三分之一……”而在崇禎初年,兩廣總督王尊德一次性就鑄炮二百門。
當然這些都是明末時期的情況,不過在此時景泰年間,大明南方的鑄炮技藝和數量,已經開始超過北方各省了。
不過,此時的大明火炮都是有一些缺陷,那就是裝藥少,射程短,而且沒有準星,無法進行精準的瞄準,火炮的炮膛外口寬,內部小,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藥氣體,炮膛內部也無法做到合格的圓形,炮膛沒有鏜光,炮彈尺寸乃至形狀隨心所欲,彈炮遊隙過大等等。
此外火炮沒有炮耳,而且有頭重腳輕的毛病,如果裝藥太過密實,就會在開炮的時候顛倒自行炸裂。
所以,在來火器督造處之前,劉衍就已經打定主意,對大明現有火炮的這些缺點進行改進。
畢竟劉衍在穿越之前就見識過許多相關資料的,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對火炮的管壁加厚,加大火炮倍徑,同時將炮身從前至後漸粗。
這樣一來,火器督造處鑄造出來的火炮將會在射程、殺傷力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優勢。
同時,劉衍還準備在火器督造處鑄造的新式火炮上增加準星和照門,以增加火炮的精度;在炮身上增設炮耳,便於將火炮架設在炮車上,以及調整射擊角度和移動方便。
在來火器督造處之前,劉衍已經畫好了新式火炮的草圖,此番要製造的火炮是一種滑膛炮,大體也可以算是一種仿製的紅夷大炮,不過藍本要稍微先進一些。
劉衍準備仿製的是後世19世紀早期法軍的12磅加農炮,並且根據劉衍所知道的知識加以改良了一下,將火炮的炮身加長、炮筒加厚。
按照設計,這種炮有效射程為兩裡,最大射程為三里,炮身重量大概在一千兩百斤左右。
此時崔明源說完之後,劉衍也從思緒之中回過神來,便將自己畫好的圖紙遞了過去。
崔明源連忙雙手接過來,仔細看了起來,旁邊的二十名工匠也是紛紛圍了過來,眾人不時小聲指指點點,甚至還討論了起來。
劉衍笑著問道:“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鑄炮?”
一名工匠當即說道:“回大人,當然是先製造泥模了!”
崔明源和其餘工匠也是紛紛附和著。
劉衍卻不是很滿意,當即否決了眾人的提議。
崔明源等人提出的鑄炮辦法也是此時中西方的主流方法,可是卻被劉衍否決了。崔明源和錢樰不由得在心中暗道:“防守大人果然是不太懂得鑄炮的!”
對此,劉衍直接問道:“你們用泥模鑄炮,那泥土遇到高溫之後,裡面的水氣怎麼辦?那麼高溫度的鐵水一倒進去,泥型裡只要有一絲水分,就會立即蒸發在鐵炮裡形成氣泡。這氣泡可是火炮的大害,很容易導致炮壁脆弱進而導致炸膛的危險!”
劉衍對於這個時代的鑄炮技術很是瞭解,所以問出來的問題也是非常專業和刁鑽,那些工匠一聽就知道劉衍是行內人。
崔明源、錢樰、譚曉大和眾工匠聞言都是一怔,他們完全沒想到身為防守官的劉衍竟然還懂這麼專業的問題,互相看了一眼:原來防守大人真的懂鑄炮!
還是崔明源回道:“大人高見!這泥模確實容易藏水,所以我們做好泥模之後都要風乾一個月才會使用。不過即便是這樣,還是免不了有些微水氣使銅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