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于禁大軍已經知道了自己和於扶羅之間的約定,說不定於禁大軍的南下是為了和高順大軍在兗州夾擊自己呢,所以連忙命令準備深入到兗州境內的兩支大軍掉轉方向,奔赴豫州和司州的交界處,嚴陣以待,以防萬一。
于禁大軍面對這種情形根本不為所動,繼續向南挺進,進入到河東郡,那目標當然是王匡。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一場報復戰,卻不知道背後領軍的人並非是于禁而是太史慈。
王匡自被於扶羅所伏擊後,一路奪命而逃,來到河東郡後,憑藉著自己在此地的聲望還有眾多世家大族的支援,所以實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很快便召集到了不少的兵馬,屯兵在聞喜和安邑,同時派出人手守衛在聞喜正北方的新絳和西北方向的皮氏,以及安邑東南方向的夏縣,妄圖憑藉著山川與河流的地利條件準備死守。而張揚的殘兵敗將此時正奔著聞喜而來。
于禁大軍隨後開進了司州的河東郡。
第二部 天下 第六卷 第十章 破敵(一)
太史慈、許褚、于禁三人正站在軍用沙盤前,談笑風生。若是被外人看見的話一定會大為錯愕。
要知道于禁大軍只有三萬人左右,但是王匡自身的兵力就有四萬多人,再加上地方的豪強勢力的族兵,總兵力不下八萬人,于禁青州軍雖然強悍,但是面對著一群志在死守的敵人,形勢還是不容樂觀。
青州自改制後軍中分工極為明確,更實行了類似於後世軍隊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制度。
高順大軍乃是青州最早的精銳部隊,實際上屬於混合兵種,在青州軍中裝備最為精良,最善於閃電戰術,尤其是手下的青州騎兵,兼有重騎兵和輕騎兵的特點。因為其強橫無比的攻擊性,所以手下的其它兵種,諸如斬馬刀兵、重步兵、鉤鐮槍兵都相當於騎兵的附屬而已。並且高順接受太史慈的建議,在青州騎兵中採取了後代蒙古騎兵的戰法,使得輕重騎兵的搭配日趨合理。
臧霸大軍則擅長於游擊戰和山地戰,手下士兵都有著極強的格鬥能力,使之在某些有利的地形上發揮出不遜於騎兵的強大攻擊力。
魯肅大軍則是一隻高科技部隊,這支軍隊最擅長的就是攻城,各種遠端武器威力十足,但是因為一直在幽州按兵不動,所以魯肅的軍隊的威力到現在還不為世人所知。但是若是以為這支軍隊的近戰能力低下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公孫瓚的大敗而歸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於禁大軍在兵種編制上和高順大軍相差無幾,只不過因為于禁領軍以穩重見長,所以更加擅長因地制宜的利用軍隊,但是有一點和高順大軍相同,那就是攻城非其所長,當然若是非要強攻城池的話也並無不可,因為兩支大軍中的強弩手還是很厲害的,而且騎兵的神臂弓也是攻城的利器。只是非到萬不得已,于禁大軍是絕對不會攻城的。前一段時間和張揚的楊醜大軍作戰,把對方困在城中,那也是極少數的情況,畢竟對方當時已經元氣大傷,更被打寒了膽,無力突圍。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則完全不同,聞喜、安邑和夏縣這三個地方根本就是首尾相連,因為三地相距並不遠,所以可以遙相呼應,于禁大軍何來圍城的資格?所以現在在軍營中的輕鬆氣氛就分外讓人感到詫異了。
此時,于禁正在向太史慈介紹聞喜、安邑和夏縣三地的情況,只聽于禁侃侃而談道:“主上,我們現在雖然在聞喜城外,但其實卻是在面對三面之敵,聞喜、安邑、夏縣三線的兵力加在一起總有五萬之眾,尤其是安邑,乃是河東郡的治所,城牆高大,守城器械完備,城中糧草極多,還有夏縣之敵互為犄角,實在是固若金湯。以我們的兵力要去直接攻打安邑,肯定會傷亡巨大,未免得不償失,所幸聞喜的兵力並不多,守城的人只在一萬五千人左右。而這已經是聞喜的極限了。我們或可先對聞喜的敵人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