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子裡面,王館長與幾位同僚正沉浸在一片充滿歷史沉澱的氛圍中,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對古老文明的無限嚮往與敬畏。
他們自然沒有發現張凡那不屑的目光了,此刻完全沉浸在鑑寶當中呢。
王館長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青銅器,那是一件雕刻著繁複圖騰的鼎,歲月的痕跡在其表面留下了斑駁的綠鏽,卻更添了幾分古樸與莊重。
他的眼神透過鏡片,專注而深邃,彷彿能穿透時間的長河,與千年前的工匠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王館長輕輕摩挲著鼎身,指尖感受著金屬的涼意與歷史的厚重,他先是仔細觀察了器物的形制、紋飾,隨後又利用隨身攜帶的小型放大鏡,對鼎底的銘文進行了細緻的研讀。
每發現一處獨特的工藝細節,或是銘文中的某個歷史資訊,他都會興奮地與身旁的同僚分享,那份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文物的熱愛,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感染。
同事們也各自忙碌著,有的正對著一幅宋代的山水畫細細品鑑,那畫中的山川河流彷彿能引人入勝,讓人忘卻塵囂。
有的則對一隻唐代的白瓷瓶愛不釋手,那瓷瓶釉色溫潤如玉,線條流暢自然,展現了唐代瓷器的高超技藝。
他們時而低聲討論,時而用專業的工具測量尺寸、重量,甚至還用上了行動式x光機,以非破壞性的方式探測文物內部結構,力求從各個角度全面瞭解這些珍貴文物的價值。
整個鑑寶過程,王館長一行人表現得極為專業且嚴謹,他們不僅依據文物的材質、質地、工藝等物理特徵進行分析,還結合歷史文獻、藝術風格等軟性指標進行綜合判斷。
這種對文物鑑定一絲不苟的態度,體現了他們作為文博工作者的職業操守與專業素養。
然而,在這份專注與熱情的背後,卻似乎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被悄然忽略——這些文物究竟是從何而來?
張凡默默觀察著這一切。
儘管王館長及其團隊在鑑寶上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水準,這些文物,無論是青銅器、書畫還是瓷器,無一不透露著濃郁的歷史氣息,顯然都是貨真價實的古董,甚至達到了文物級別。
然而,它們為何會出現在這裡?是私人收藏家的流轉,還是某種不為人知的渠道?
更重要的是,難道就沒有人想過,這些文物可能原本就屬於某個博物館,甚至是被人從博物館中盜取出來的嗎?
張凡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陣漣漪,如果這些文物真的是從博物館流失出來的,那麼現在這種“自家東西也要買回來”的荒誕場景,無疑是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一種極大諷刺。
“看完沒有?便宜賣給你們。”
幾個年輕人已經等不及了呢。
“這東西,不錯,還有嗎?”
王館長點點頭,東西很不錯,很喜歡。
“有,就看你們要多少了。”
有?
那麼幹脆。
“只要省級博物館裡面有的,市級博物館有的,我們都能拿出來賣。”
對方顯得很高傲。
省級博物館的東西都能直接拿出來?
王館長的確有點反應遲鈍。
“那挺好的啊,拿出來吧,價格都好說。”
王館長直接掏出銀行卡,要把全部家當都拿出來,要把房子都給賣掉,只要能讓文物迴歸,那就極好。
既然客戶還想要,那麼去拿就好了,幾個小年輕又出去了,拿著錢出去了,等一會吧,不到半個小時就拿東西過來了。
張凡看著王館長等人,真的無奈搖搖頭,這幾個小年輕出去做什麼?直接去博物館拿啊,然後把東西賣給自己,順便舉報一頓,到時候自己又得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