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主要研究和部署戰略防禦方面的手段和重大專案。會上錢學森傳達了**關於加強戰略防禦工作的指示。會議還用了1/3的時間研討鐳射作為防禦手段的可能性。會議結束後,錢學森對我說:“靶場也得準備起來,一個靶場建設也得花好幾年時間。”在會上,錢學森總的指導思想是三道防線:導彈反導彈;超級大炮散靶;強鐳射。他還對我說:“未來的鐳射炮,現在有設想,為此我還親自到展覽館看了你們的紅寶石鐳射器,但最終實現的光炮可能與目前的設想面目全非,原因是技術在發展之中。”
3月底,錢學森到中國科學院與院黨組作了具體部署,除鐳射炮研究外,還有化學鐳射研究,電感儲能研究。
5月1日前後,張勁夫親自起草給國防科工委的報告,主要內容有:
(1)希望用4―5年時間研製出百萬焦耳、射程為3000公尺的光炮樣機;
(2)能獲成功,則在70年代擴大規模,造成千萬焦耳或更大的鐳射武器;
(3)如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則將中間成果推廣應用;
(4)明確由中國科學院牽頭。
改革開放之初,最早提出“863計劃”的王大珩院士回憶起“紅寶石鐳射器”誕生的歷程,也是無限感慨。他說:
“紅寶石鐳射器”誕生的昆明光學廠,是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前建立的全國獨一無二的光學工廠。主要製造軍用雙筒望遠鏡,
這個廠的技術水平相當高,可與當時歐洲一般光學工廠相比。這個廠就繼續留作軍用,作為發展軍用光學技術的基礎。我國現在的軍用光學技術骨幹,大都直接或間接源於這個廠。
1960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臺紅寶石鐳射器。我們意識到這是一項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新事物。王之江和鄧錫銘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研製出在結構上有所創新的國產紅寶石鐳射器。鑑於這項成果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就授意王之江和鄧錫銘這兩位我國鐳射事業的開拓者,立即投書《科學通報》,闡述鐳射問世的科學意義及其發展前景。這是我國有關鐳射的第一篇論文,它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還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1979年3月,鄧老同志在中央專委會上的講話也指出,“鐳射我們要加點力,花多點力量。防禦,打飛機、打坦克,將來主要靠它,肯定用得上。有一個華裔科學家告訴我,現在美國已經試驗成用鐳射打衛星,已打下一個來。將來打坦克用鐳射,將來空中戰爭是鐳射時代,空間鐳射時代。據說成本比其他武器都低。”
一代偉人高瞻遠囑的科學預言,標誌著中國在研究鐳射武器的總前提是積極防禦。這是與美蘇爭霸截然不同的戰略基點。今天的我們讀著這些大時代的小故事,從內心裡怎能不深深地感佩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俯瞰未來的戰略視野呢!
鐳射武器是最早、也是得到最廣泛研究的,並且已取得相當成效的定向能武器。到上世紀80年代世界各軍事強國就已紛紛提出了各自的鐳射武器系統計劃,有的還投入了試驗裝備。如1982年著名的英阿馬島戰爭,英國海軍就在其驅逐艦上裝備了鐳射眩目器,一度迫使阿根廷飛行員的投彈精度大幅降低。歷時短暫的馬島戰爭,沒能讓鐳射武器大放異彩。美國海軍也曾宣稱,他們在監視蘇聯海軍演習時發生過飛行員被蘇聯軍艦上“突然射出的強光”致盲的案例。
美國權威軍事雜誌《國防新聞》2007年還報道,中國在過去幾年內曾多次使用高效能鐳射武器,在美國間諜衛星飛臨中國上空偵察時,“從地面進行攻擊性干擾,擾亂衛星正常運作”。報道還指美國國防部已證實此訊息。煞有介事地說有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國防部官員說,“據不同渠道的資料顯示,解放軍近年投放大量資源開發‘反衛星’武器,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