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坨垃圾丟給在旁內侍,讓他送去廚房做火料。
“既然北邊的朋友不願意給面子,那咱也犯不著繼續拿熱臉貼冷屁股了。”
伴以謔笑,趙景的神色再次變得陰冷,就和當初攻伐北漢時如出一轍。
宋遼雙方談判破裂的訊息很快就從朝堂流向民間,引起了巨大的討論。
不過對他們來說到底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因為爭奪的目標不是他們腳下的土地,真正該慌的是燕雲地界上的百姓。
隨著訊息傳播,燕雲各州的百姓再次感覺到了山雨欲來的困擾與心慌,不少人已經收拾好行囊準備隨時逃難。
可雖然確定要打,也不至於轉眼就來。這場戰爭的主動方是宋朝,它不先動手,遼朝也不會急趕著再南下犯渾。
夏收夏種加上糧草調集、兵員調整、器甲分撥,時間直接從六月耗費到九月初,原本準備趁著夏去求來,氣溫回降後的當月十號大軍北伐的,可萬萬沒想到淮北地區突降暴雨,連下七天不止,莊稼地被淹沒過萬頃。
如果只是這樣,放在國家層面上也就是件小事,可惜暴雨導致壽州的霍丘、安豐兩地水壩因壓力而開裂,存水直接淹沒了附近的村莊、苗田。
霍丘水患還算好處理,距離水壩不遠處就是城東湖,當地官民合力挖漕引洪水進城東湖,水位肉眼可見的逐日下降。
麻煩的是安豐這邊,因為垮的是芍陂(quebei)。
芍陂,由春秋楚莊王時期的令尹孫叔敖主持修建。
孫叔敖擔任楚國令尹時期(公元前601—前593年),正是楚莊王稱霸的關鍵時期,楚莊王一方面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欲問鼎中原;一方面向東邊的淮南擴充套件領地,與吳國抗衡。
為鞏固楚國的東疆,孫叔敖組織人民在淮南地區大修水利,在孫叔敖修建的眾多水利工程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就是芍陂。
“芍陂”之名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中,有一句話記載:“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壽春入芍陂”。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安豐縣移到芍陂旁邊,因為縣名有“安定豐收”的吉祥之意,越來越多的人又稱芍陂為“安豐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