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於唐朝,成熟於宋朝,盛行於明清兩代,直至1905年被廢除。
科舉制度的目的是透過公開、平等的考試選拔有才能的人才擔任政府官職,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
考試的內容主要包括儒家經典、歷史、詩詞、文章等。
考試形式多樣,包括筆試和口試,其中最重要的是寫策論,即針對某一政治或社會問題撰寫議論文。
宋代時科舉制度逐漸規範化,考試分為鄉試、省試和殿試三個階段。
鄉試在各地方進行,透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
省試在貢院進行,一般聯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都是臨時指派並且多人同時負責,考官獲任後要即刻趕赴貢院,不得與外界聯絡,此舉稱為“鎖院”。
薛居正口中的殿試為最後一關,需由皇帝親自主持,通常在會試後的一個月內舉行。透過殿試的考生稱為進士,按照成績高低分為三甲,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唐宋時期科舉的時間多不固定,礙於戰事,朝廷無力兼顧科舉,因此先前省試透過的考生要麼是沒錢逗留先行返鄉了,要麼是家中不差這倆錢一直在汴京住著。
“馬上就到五月份了,再不考試大部分的學子就得下地忙活農事去了,趁著大家都有空閒趕緊考完吧。”
薛居正順勢起身道:“卑職這就去安排禮部(科舉由禮部主持)發文,召集考生入京。”
臨走前,趙景補充說:“另外,居住汴梁的考生不少,其中不乏有錢的富二代或者祖上蒙蔭的官宦子弟,這其中難免會有同朝上官員有關係的,薛相需注意點,知會一下咱們的官員,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得拎的清楚。”
“殿下考慮的周全,卑職牢記在心。”
隨著薛居正的離開,殿內只剩趙景一人。
獨處一室,趙景不用再端著架子,雙腿耷拉,大咧咧的側躺在椅子上。
想著這科舉與後世的高考幾乎一樣,都是透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學子之間都存在競爭性;都可以用來提高社會地位等等。
不過無論是高考還是科舉他都不喜歡,因為他就是個學渣,一聽到考試就和孫悟空聽見緊箍咒那般頭痛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