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公孫瓚一方將士皆是臉上一陣青一陣白,士氣連挫之下再有下跌。
“豎子小輩也來欺我?閒話休提,便戰陣上見個勝負,吾若拿下汝這小輩,定讓爾好好嚐嚐別樣滋味!”
公孫瓚見到自己頗有些拿這小校沒辦法,頓時勃然大怒,索性直接下令變陣相迎。
先後歷兩次被重甲騎兵大破,要說他公孫瓚沒苦思方法應對,那是不可能的。此次他便心中一橫,教剩下的白馬義從們皆披上兵卒重甲,分於兩翼,等合適時機便要齊齊動,阻礙破掉重甲騎兵衝鋒勢頭,然後步兵一擁而上,先拔掉這破甲利師再說!
“哈哈哈!吾等代郡男兒又何俱挑戰?便從今日一戰使我等善戰強兵之名揚於九州,使爾等叛臣賊子不敢正視之!”
這名後來亦成長為一軍主將的少年朗聲大笑,一言說盡代郡將士胸中豪氣,然後便拔馬迴轉於他統領前陣編制的重步兵軍陣中。
一番交戰前的客套完畢,再有主帥下令,兩邊皆是鼓聲大震,正面交戰很快便要開始!
……
原本公孫瓚建好的中軍帳中,所有命令皆傳達已畢,出營大軍共兩萬人教由張飛指揮,典韋、周方等將統領重騎兵為前鋒。劉曄只坐於上統籌等待訊息,再隨機處置即可。
下田豐與其它各營將校一般,依舊直立兩旁,劉曄與田豐兩人看起來表情都屬平靜。半日前他們曾經說過什麼,已不得細知,只從現時看,劉曄似乎並未怪罪田豐,而田豐亦無絲毫愧疚模樣,表情沉穩依舊。
也許,用將來一人評價田豐話語可以猜知當時情形——“豐雖謀政皆精、忠心耿耿,然剛而犯上,直言敢諫之御史性情不改,非明主不能用之!”
【16】師出有名正義戰 謀略得宜何懼敗
見得劉曄以及田豐等腦皆是安然,劉曄更是手中握著一卷書冊細看,場面一片寧靜,自有將校出列,得到准許後問道:“將軍安知彼必敗,吾軍必勝?”
聞聽此言,劉曄抬頭微笑,將手中書卷放於一邊,此時留在帳中的多是第一批從安陽書院中“畢業”之人,也就將此事講解一番:“理由有二,其一:從古至今,凡出戰者皆需名正言順,此亦所謂‘師出有名’由來,沒有堂正的理由,士卒則心中無底,他等為何而戰?百姓亦無支援,此謂安定軍心民意之必須。”
“其二:軍隊直接戰鬥力,可分兩份:一為裝備,亦即精良與否,武備差距可大;二為戰鬥經驗,即新兵老兵說法。然此定義,便應了‘直接’一詞,可理解為裝備精良者,戰鬥經驗豐富者可揮戰鬥力上限為大。”
“上述理由說罷,可以見得戰鬥力實際上受第一點,‘士兵心中有無堅定信念’影響極大!他公孫瓚叛逆相攻,更有坑殺同為幽州兵士前例,劉幽州治政愛民,早就傳遍河北塞外,此又於民意大違,他哪有堂正理由作戰?更兼得曠日久戰,銳氣盡失,軍隊戰力現今又能揮幾成?與此相反,我軍討逆伐叛,名正言順,更有唇亡齒寒,為保自己性命家園而戰,作戰信念堅定;況且吾軍裝備亦勝他不少,更有重甲騎兵之利,如此一來,以可揮百分戰力之軍對疲憊無義之師,焉有不勝之理?”
“將軍英明!”
一干少年將校們盡數心悅誠服,將此節暗記於心。
於公,劉曄是他等主將;於私,亦有師從之實等隨軍作戰,隨教隨用傳統同樣也一脈相承,成為劉曄麾下中下級將官補充極快,且不乏精明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解釋作罷,劉曄便又拾起那捲書冊細看,眾人亦知劉曄一年前從襄陽回來後,便有了這個習慣:於領兵作戰閒暇,或是研究兵書戰策,或是搜尋醫書細讀。反而於戰時佈陣應變先前提點幾處關鍵,多數時候則是交由戰前主將張飛等人自決,只有遇上他們不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