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盛王朝後期,儒家思想逐漸從開放轉為保守,再經大興王朝六十餘年來的保守教育,閉門讀書成為儒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而偶爾出去遊歷的儒生,也是從京城去江寧府看看,那裡也很繁華。
由此培養出來的官員,很少有知道大興王朝疆域以外具體情況的,縱對軍事強盛的大律王朝也是知道一點皮毛。
他們知道大律王朝南部疆域的情況,因為那裡曾屬於漢人活動的區域。
而對以外的疆域,像東北、蒙古、新疆等地區的情況卻是一無所知。
更對大律王朝境內的民族結構沒有一絲的瞭解。
這是律宗明的底氣,以為陳恪也不知道。
但陳恪卻是真知道,還對他詳細解釋,“律國境內包括漢人、契丹人、渤海人、高麗人、女真人和蒙古人,這些民族除了漢族外,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
“從貴國的統治形式上看,契丹人是統治民族,卻沒實現中央集權,實際上是各族的宗主而已。”
“而從人口結構看,貴國人口只有九百餘萬人,契丹一族的人口也只有一百五十餘萬人。”
“據我所知,我大興王朝的人口已達到一億人,其中漢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從人口比例來說,貴國也不能代替我國成為中國正統。”
這個結論一出,李禎和劉太后的臉上露出笑容,譚遠忠摸著鬍鬚後悔一件事,“談判時將陳恪叫來就好了。”
他後悔,轉臉看看律宗明的鐵青臉就更後悔。
而陳恪竟還在說著,“中國這個稱呼脫胎於華夏,意為世界中心,所以除了人口以外,還需要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陳恪舉起右手的食指朗聲說道:“需要在文化傳承上不斷往前發展,這一點貴國沒做到。”
“第二個條件”陳恪舉起了中指朗聲說道:“需要格物致知的大發展,在物質上高度先進,這一點貴國也沒做到。”
“第三個條件”陳恪又伸出了無名指朗聲說道:“是政治的高度包容、經濟的高度繁榮,這一點我就不說了吧。”
說到這陳恪放下手指,總結道:“這四個條件是體現中國正統的主要條件,可貴國沒有。”
他的四大要件理論讓大興王朝坐穩了中國正統的寶座,不論是李禎、劉太后以及大興官員、師生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但律宗明也不是無能之輩,及時發現陳恪所言的漏洞,大聲說道:“陳助講是忘了一個條件還是不敢說?除了政治上的包容、經濟上的繁榮外,還有一項就是軍事上的強大。”
這個條件確實應該有,而陳恪也確實沒法說,大興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不如大律王朝。
而他不說的主要原因卻是等律宗明說,缺點嗎,外人提出更容易讓內部人接受。
但譚遠忠卻絕不接受,冷冷說道:“安定城一戰不知是誰贏了?”
他揭律宗明的傷疤,律宗明怒道:“若不是這小子”
他吼一聲還手指陳恪,而陳恪立刻朗聲說道:“律相所言有理”
這一聲讓律宗明立刻反應過來,收回手指閉上嘴,聽陳恪繼續說道:“四大條件中的第四項,確實是政治上的包容、經濟上的繁榮和軍事上強大。”
他承認律宗明說得對,立刻引來全場觀眾的注意,聽他朗聲說道:“大律王朝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只是拿走了軍事上強大的這一小項,仍然不是中國的正統。”
這個結論一出將正統的標準確定了,按這個標準來確定大家沒有異議,連律宗明都張張嘴然後閉上。
而坐在他身邊的一名中年官員卻高聲說道:“這些年律興兩國進行了五次大戰,均是我大律王朝獲勝,唯有安定城一戰因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