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了規矩?”
聽他所言陳恪怔一下,然後回道:“您老說得對,這是我沒三思而後行的原因啊!”
聽他說得有趣,廳內、門外傳來一陣笑聲。
而他也笑道:“我能請問您老一個問題嗎?”
老者回道:“問吧。”
陳恪正色問道:“請問您老晚餐想吃什麼菜?”
老者怔一下回道:“吃魚。”
陳恪再問:“您為何不假思索地回答我?”
老人再怔一下,隨即笑了。
而高適沉吟一下也笑了。
他倆明白了,但大家卻不明白,於是陳恪朗聲說道:“做事分為熟悉與陌生兩類,老先生想吃魚,因為他對魚很熟悉,知道魚肉很香,所以不用思索就能回答。”
“那麼我們需要三思的是什麼?就是我們不熟悉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
“我說三個辦法,一是儘快熟悉它,就像吃魚,好不好吃嘗一口不就行了,有必要三思嗎?”
“第二個辦法是請人謀劃,這時就要仔細想想了,別人的謀劃是不是最好?第一次是想明白做出判斷,如果認定不好立刻放棄,如果可行就再想一遍,將他變成自己的方式方法。”
“第三個方法是第一次沒想明白,第二次還沒想明白,這時就應該放棄了,尋找一個能想明白的辦法,否則魚肉都被人吃光了,你還再琢磨應不應該吃魚,這時再想何用?”
,!
經他解釋大家恍然大悟,在一片笑聲後,陳恪繼續說道:“現在我來回答老先生的提問,當回答夫子所言謹言慎行的教導時,一定要想到夫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
“所以謹言慎行這句話一定是對性格偏激的子張和伶牙俐齒的子貢說的,而不會說給向來謹慎的曾子。”
這個答案一出,老者和高適的臉上同時露出笑容,而廳內、廳外的人群中不斷傳來“啊”地一聲,大家明白了,理解《論語》要從多方面入手,不能從字面上解釋。
這個問答讓眾人悟到一個道理,於是再有一個青年從人群中站起來,朗聲問道:“先生講此課的目的為何?”
他也沒問課程的內容,而是直接詢問目的。
陳恪看看他,見其濃眉大眼一臉英氣,於是鄭重問道:“足下貴姓。”
青年回道:“在下曾毅。”
陳恪輕輕點點頭,然後鄭重回道:“我講此課,從課程安排上是為銜接昨日那一課,而第一個目的是提醒諸位,讀史書不能簡單的從一件事上看,而是要將這件事前後貫穿起來以為鑑。”
“第二個目的則是說明大義的重要性,從上層來說這叫禮儀,而從百姓的角度說則是規矩,當禮儀喪失、規矩毀滅時,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所以不論是上層人物還是普通百姓,我們都要努力維護禮儀或是規矩,這也是我們學習儒學的目的。”
這話老者和高適愛聽,頓時輕輕點頭。
而青年卻再次問道:“難道我們與敵國交戰也要遵守戰場規矩嗎?”
青年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他的腦子有點亂。
而許多人輕輕點頭,說明許多人的腦子也有點亂。
於是陳恪解釋:“我們先要弄清形成戰場規矩的環境,春秋時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既然同朝為臣就要考慮以後的關係問題,開戰以不撕破面子為好。”
“而戰國時大家不再是周天子的臣子了,哪來的戰場規矩?等張儀誆騙楚懷王后連信諾都沒了,這時你再對敵國講規矩一定死得很快。”
“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對君子要講規矩講信諾,對小人就用磚頭拍他。”
這句話再次引起鬨堂大笑,連老者和高適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