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將最終會被撕裂。
服部卓四郎中佐雖不像很多人那樣是中國通出身,但被稱為陸軍三羽鳥,足以說明其才幹的他對中**隊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知道,在中**隊中,很多情況之下一支軍隊只會服從他建立者的命令。一旦失去這個人,其繼任者除非能力極高外,一般很難駕馭得了這支軍隊。
他曾聽過一位中國通出身的同僚說起過,中國人以地域為界線,內訌的很厲害。甚至一個省內也以出身的地方不同習慣性的拉幫結夥。哪怕是在軍隊中也是這樣,其內部小團體搞的很厲害。一旦失去領頭羊,甚至不用自己動手,他們自己內部就有可能鬧起來。
服部卓四郎下過苦心研究過對手。與之前的同僚相比,他對眼下這支可以稱得上關東軍最強硬對手研究的方向不同。他的同僚更多的是研究其兵力、裝備以及作戰風格、慣用的戰略、戰術。
而他卻從這支組成看出了一些問題。這支部隊最起先是以從防疫給水部衝出來的國共雙方戰俘組成,至於其他的勞工則是其後才加入的。也就是說最早的那些戰俘是這支部隊的根本。
服部卓四郎曾經從關東軍司令部專門調取了這批人的檔案,他才發現這支現在號稱是**領導下的抗聯武裝的人,起家的根本卻是一批前國民政府軍人佔絕大多數的戰俘。也就是說,其中骨幹是以前**為主。
由於國共雙方的戰術與戰略不同,與日軍進行的戰鬥規模不同。這批戰俘之中**領導下的十八集團軍的戰俘不是沒有,但數量並不多。其骨幹大多還是以支那政府軍出身的戰俘為主。
服部卓四郎在詳細的審閱了所有關於這支反滿抗日武裝的情報後,得出了一個在關東軍其他看起來是一個廢話的結論。能將這兩批在支那事變全面爆發之前,還打的你死我活的人,現在之所以能團結在一起,沒有未開打自己先掐起來的一起就是因為這個叫楊震的傢伙。
在服部卓四郎看來,無疑這個人是一頭獅子。不僅統帥能力極強,而且相當的驍勇善戰。也正是他將一片散沙的戰俘整頓成了一支勇猛善戰的軍隊。雖然他們還顯得很稚嫩,但就是這支稚嫩,但卻朝氣蓬勃的軍隊卻屢次給進剿的關東軍以重創。
而他們之所以目前還緊密團結在一起,沒有出現內部紛爭,除了因為環境所致之外,這個人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正是有了他,才將一盤散沙的戰俘牢牢的聚在一起。在服部卓四郎看來,要想徹底的剿滅這支反滿抗日武裝,就必須採取一切光明的、不光明的手段解決掉他們的帶頭人。
只有徹底的在**上將此人消滅掉,讓對手失去領頭的頭獅,才能徹底的將其殲滅。一直崇拜拿破崙的服部卓四郎始終認為一隻獅子帶領的羊群,絕對會戰勝一隻綿羊帶領的獅群。在服部卓四郎看來,所謂皇軍在支那的輝煌勝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服部卓四郎不僅僅認為消滅對手領頭人會最大限度的削弱對手的戰鬥意志,而且會嚴重的削弱對手內部的團結。失去了能將他們捏在一起的帶頭人,按照中國人長於內鬥的習慣,這支本身來源就極為複雜的軍隊自己就會分崩離析。
應該說服部卓四郎還是很有眼光的,他的著眼點也很準。但他卻犯了一個日本人看中國人的固有毛病,那就是習慣以以往的經驗看待、評價一些新鮮事物。在他看來,既然其他中**隊更喜歡內鬥,那麼同樣由中國人組成的這支反滿抗日武裝應該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
由於陳紹斌的出現,使得關東軍情報系統對原抗聯內部的紛爭幾乎瞭如指掌。儘管關東軍認為抗聯的組織嚴密,遠不是原來鬆散的義勇軍可以相比。但在他們看來,即便是同出一門的抗聯內部都出現了複雜的政治鬥爭,更何況來源複雜的楊震所部。
正是為了利用其他的手段取得一些在戰場上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