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平壤兵敗也讓萬曆皇帝認識到,單靠遼東軍力已不足以對抗侵朝日軍。
當時明朝有軍隊一百五十萬左右,堪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但是軍隊缺編情況非常嚴重。明朝初年的屯田兵是一種世襲兵制,即“一旦為軍,子孫後代皆為軍籍”,這種軍制本身就是一種權宜之策,不能保證部隊戰鬥力。加上嚴重的土地兼併,屯田不斷被官吏侵佔,而且自身也不斷遭受軍官私役,導致明初兵制遭到根本性破壞。
四 情報不準,導致明軍出師不利(2)
明朝中期對沿海倭寇和北方蒙古的被動應付,已經暴露出軍隊的軟弱無力。隨著募兵制代替世襲兵制,因為軍官的貪腐,不對士兵進行日常訓練,還夾雜著文臣武將不和、上下有隙等因素,致使軍隊戰鬥力更加削弱。一支部隊的好壞強弱,就只能取決於軍官素質的高低以及他在朝廷中政治資源的多寡。
張居正進行軍事改革之時,他認為明軍與蒙古軍的戰鬥力比值為“百比一”。在這位強權首輔的支援下,戚繼光將軍進行軍事改革,但其範圍只能覆蓋遼東和京畿衛戍部隊,隨著人去政亡,許多好的軍事主張也被廢止。
從裝備上看,早在明朝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南征交趾之時,明成祖就組建了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這種獨立火器部隊建制在當時的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成祖在親征漠北作戰之時,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協同作戰原則。
古代中國對火炮技術的研製和實用都很早。公元975年,宋軍就使用火炮與南唐軍作戰。元朝時期,軍隊中更是裝備大口徑金屬管火炮。至於明朝火器裝備,從其分類來看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用手持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小,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其射程為數十步至二百步。第二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大口徑火炮,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有效射程都在數百步距離,主要用於守寨、攻城、野戰,在水戰和海戰中也有應用。明軍火器的普遍程度也是前代所不及的,特別是大型火炮的裝備程度,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先進的。除此之外,雖然明朝也曾向葡萄牙購買火器,但裝備的也只是少部分部隊。
到了萬曆年間,明軍雖然在名義上沿襲了明成祖時期定下的“二分習火器,三分習刀矛,五分習弓箭”比例,但火器都是在作戰前才發下,平時疏於訓練,也不讓士卒隨身攜帶。雖然在公元1450年,大臣于謙建議朝廷允許士兵平時接觸火器,以免上戰場時空有優良兵器卻無法發揮戰力,但明英宗卻因為于謙在蒙古擄走自己時擁立新皇帝對其懷恨在心,不但沒有采納其建議,反而藉此誅殺于謙。
萬曆年間,明朝部隊最精銳部分當屬戚繼光留下的薊門軍和李成梁的遼東軍。
戚繼光將軍較為重視火器,在他的輜重兵部隊中,使用槍炮等火器計程車兵佔近一半。在其戰車部隊中,每一戰車營有車一百二十八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炮(利用歐洲技術仿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開花炮彈,公元1537年明帝國裝備達到三千八百門)二門、鳥銃四杆、火箭手四人,平均每十二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騎兵營官兵約二千七百人,裝備有六十門虎蹲炮(輕便機動,射程不遠,主要適用於山地作戰,炮彈前裝,是迫擊炮之前身)。在精銳騎兵部隊中,火器裝備比例近一半,騎兵雖裝備鳥銃數量極少,但多是連發多管型近戰火槍。由於明軍大量使用重型火炮,因此官兵均裝備輕型鎧甲,甚至不配甲冑。
後來明軍入朝對日作戰也基本以以上兩支軍隊為主。事實上,明軍也只有這兩支部隊可與驕悍日軍一戰。但兩支軍隊總兵力不過二三十萬,且其精銳還要留下拱衛京師,防衛蒙古。
在海軍方面,即明成祖時期,大明帝國的鄭和遠洋武裝艦隊不僅遠涉南洋,宣揚國威,而且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