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封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禪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最早出現於《管子#8226;封禪篇》,後太史公在《史記#8226;封禪書》中曾引用《管子#8226;封禪篇》中的內容,並對其內容加以演釋,唐代張守節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禪”進行了釋義,並指出了封禪的目的,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即《史記#8226;封禪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戰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禪大典。《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所以封禪活動實質上是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
關於封禪還有另外一中解釋,《白虎通》中說“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後世學者認為這是封禪過程中的儀式,是指將封禪所用的文書以“金泥銀繩”或“石泥金繩”封之,埋於地下。太史公《史記#8226;封禪書》也有“飛英騰實,金泥石記”之記。
'編輯本段'封禪緣起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併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築壇祭祀的習俗,是非常幽遠的。
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絡,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rì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
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樿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以後,中國曆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於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漢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běi jīng,於麗正門外築壇祭天,元成宗時再於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並未忽視上帝的存在,秦王朝於國都立四畤用於祭五方上帝,他曾親赴泰山封樿,雖然那只是為了標榜他自己的偉大功績,並沒有多大誠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自秦始皇起,封禪活動成為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編輯本段'封禪歷史
《史記#8226;封禪書》說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然後從五帝之舜的封禪開始記起,並在文章中間引用《管子#8226;封禪篇》的“……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由此可見,封禪之儀在“三皇五帝”時便已有之。
沿襲至秦漢之時,封禪已經成為帝王們的盛世大典,秦皇漢武都曾“登封報天,降禪除地”,以彰其功,僅漢武帝一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