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歲之前,我認為自己可以對這個世界提出一些意見,可以隨意地指手畫腳。
然而,到了 30 歲以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整個世界都在對我指指點點,而我卻只能默默忍受或努力改正。
過去,由於有父母為我負重前行,我才能夠輕鬆自在,有閒暇時間去胡思亂想。
但是,30 歲之後,當我接過家庭的擔子,肩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時,我才意識到時間和精力永遠不夠用。
這時,我深刻體會到人生的每個角落都需要金錢來拯救自己。
那個時候,我才明白除了拼命努力,我已經別無選擇。沒有人會來拯救我,只有靠自己。
每個人的生活滋味都只能自己品嚐、自己承擔。
如果實在扛不住了,那還有最後的尊嚴可以堅守。
或許,在火車站、客運總站或醫院附近的街道上,我會像曾經見到過的那些人一樣,跪地乞求好心人的幫助。
但那將是最後的道路,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記得以前,我們小區裡住著一對老夫妻,他們總是在清晨和傍晚時分出現在小區的垃圾桶旁,翻動著裡面的垃圾,尋找可以賣錢的紙箱和空飲料瓶。
每次看到這一幕,我都會感到一陣心酸,覺得他們好可憐。
然而,這種看法在某一天發生了改變。
那天,我聽到了一場爭吵聲從那對老夫妻的家中傳來,原來是他們家已經工作的兒子回來與他們爭吵。
透過這場爭吵,我瞭解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原來,那些我一直看不起、認為沒有價值的工作,如翻垃圾桶等,實際上卻是許多人在生活最艱難時的最後一線希望。
對於那些失業者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唯一能夠獲得收入的途徑,也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關鍵。
而那些富裕且精力充沛的老年人,如果也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就等於剝奪了那些真正需要這份工作的人們的最後一條生路。
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到一陣愧疚。
之前我對他們的憐憫之情,其實更多地是出於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而不是真正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境。
如今,我明白了他們的行為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或許,我們應該更加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和努力,無論是拾荒還是其他看似低微的工作,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生存的希望。
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自己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避免因為偏見而忽視了他們的真實需求。
慈善行業也是如此,當慈善行業漸漸的被那些無所事事、有私心雜念的人所填充了以後,當你們捐的款百分之二十充做支援行業崗位的薪資,百分三十二款項來支援運作平臺的建設,還有百分之三十多的款項落入私人的錢包中,只有剩下不到百分二十的款項落到真正需要的人哪裡,或者更少更少。
你還會繼續捐款嗎?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原本慈善應該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和幫助他人的行為,但現在卻被一些人利用來謀取私利。
這些人的存在讓人們對慈善事業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感。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捐款並沒有真正用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那麼我們是否還願意繼續捐款呢?
或許有些人會選擇停止捐款,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善意被辜負了。
但也有人會堅持捐款,認為即使只有一部分錢能真正幫到別人,也是值得的。
可是這究竟是什麼樣的道理呢?難道真如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所言:
“救災先救官,先把官員們的兩張嘴填飽了,然後才能夠將食物送到民眾口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