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這話的意思和崔彥進所講一致,先和平談判,能買回來最好,談判破裂就打,無論如何都得把中原屏障給奪回來。
近代以來美國的大面積領土也是從英法等國中買回來的,可先禮後兵這招,趙大早在一千年前就構思並付諸於實際了。
於是在乾德三年(公元966年)滅後蜀開始,趙大在汴梁設立封樁庫,之後又在全國設立了大大小小的封樁庫,將平定南方割據政權獲取的財富以及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提取的一部分存入其中以作為儲備金。
如果這個計劃最後能成功實施,那麼無論是對於宋還是對於遼都是利遠大於弊的,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首先兩國既避免了因戰爭而交惡,也避免了因戰爭而給兩國人民帶來的創傷以及因戰爭而對兩國國力無益的消耗。
其次宋朝因這個方案的成功實施收復了燕雲十六州的故土,使北方邊疆能夠保持長久的穩定,讓北河北的老百姓可以安心地發展生產。
遼國因這個政策得到了大筆的錢財,人民從此可以過上更加美好而安逸的生活。如果雙方達成協議,宋遼澶淵之盟後百年的和平將提前20年實現,並且宋也不必再向遼每年納貢。
燕雲十六州是石敬瑭在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為換取遼國的出兵幫他伐後唐而割讓給遼國的,也相當於把這塊地賣給了遼國。
前人賣出去的土地,不是被強行侵佔的,現在已經是遼人的合法領土。如果宋朝貿然出兵以武力收復,就等於主動侵略,這叫出師無名,但繼任者再贖買回來,這種方式既合情又合理這是名義上的考慮。
有人會說遼朝真會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甘心放棄燕雲十六州這個戰略要地?
首先,這不是蠅頭小利,趙大最終設想是要增加至五百萬貫贖回燕雲,這些錢對於地廣人稀的遼朝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差不多是燕雲地區幾十年的收成。
其次,是宋朝的軍事實力與收復故土的決心。當遼人看到了宋軍掃平全國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時那如摧枯拉朽的軍事實力後遼帝耶律璟會在心裡掂量掂量的,與其與宋軍硬碰硬,拿命填坑最後丟了燕雲,還不如將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拿到手。
反正燕雲最開始就是漢人的,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與遼人不同;還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城池與關口還要派重兵去把守,對於遼朝這個半遊牧半農耕國家而言不容易管理,索性先給了,日後再打唄。
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趙大暴斃後,趙二將尚未存夠錢的封樁庫與部分國庫合二為一,改稱為“內藏庫”,讓定向財富變成了可以隨時動用的通用財富,繼而在真宗朝開始變成了三司(掌管鹽鐵、度支、戶都,為北宋最高財政機構)的提款機,一直到後來百官直接借而不還,封樁庫的錢便徹底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