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深厚的基礎。
另一位起義的領袖龔德樹,也是雉河集人,但是和張洛行不在一個自然村,他的出生地是宮吉寺磨盤松。
龔德樹出身貧若。但是略識書史。
因此。龔德樹就擔任了白旗首領,捻軍的兵事都由他主持。
因此,他就成了捻軍全軍的謀主,眾人都稱他做龔先生。
龔德樹天生一雙畏光眼。白天經常眯著眼睛。因此人們叫他做“龔瞎子”。
他足智多謀。善於劫營。起義以後的第一仗,就是在臨渙集殲滅清朝和北鎮總兵崇安軍隊之役。
崇安從宮吉寺窮追張洛行等四晝夜,於本日到達宿州臨渙集。張洛行等急渡澮河。扼守住澮河橋。
時崇安兵力已疲,又驕不裝置,龔德樹用計,三更時候,分兵四路前去劫營。到了敵營,立刻殺人,把敵人四面圍住屠殺,崇安只帶十多人逃回了伯州城。
捻眾軍隊就轉敗為勝,扭轉了捱打的形勢。德樹連用劫營戰術來消滅敵人大都如此。至今還有民歌專唱德樹這一輝煌的戰術。
龔瞎子,眼不瞎,偷營摸寨數著他。
龔瞎子,是好漢,能爬城牆能妙算。
驢踢的、鱉爬的,鬼都被他殺得怕怕的。
龔德樹用兵,善於臨機應變,出奇制勝,具有卓越的戰略思想。
又有兩句民歌唱他道:
神機妙算的龔瞎子,能文能武比諸葛全。
諸葛亮是足智多謀的,但他只能文不能武,德樹卻能文又能武,所以他在當時人民的眼中,比諸葛亮還要雙全。
德樹不但是一個軍事家,他又是一個具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堅持加入天軍,始終不移。
站穩了腳跟以後,大軍按照原來的計劃,一路追記,包圍了伯州,把敵人的團團圍住,準備更大規模的會戰,把聚集在這裡的滿清軍隊和團練,全部消滅。
就在雉河集起義軍準備大戰的時候,和南楠陽捻軍和當地的滿清勢力打得沸反盈天的。
敵人的主要人物就是楠陽知府顧嘉蘅。
他得到的支援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南陽總兵圖塔納,率領六千綠營健卒。
另一個就是當地豪紳,他們組織了頗為強大的武裝,保衛自己的家族,但是在顧嘉蘅的感召下,有效地組織了起來。
著顧嘉蘅不管是人品還是當官的能力,都堪稱出類拔萃。
他從小在父親的教誨下,刻苦攻讀,甚為其父所欣賞,曾賦詩稱讚顧嘉蘅雲:“春寒坐喚客飲酒,夜靜臥聽兒讀書。”
道光二十年,顧嘉蘅京試及第,中二甲第五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道光二十六年,首次出任河南省南陽府知府。
顧嘉蘅任職南陽時,勤於政務,指導農事,發展生產,使物阜民安。同時,他修城竣隍,練兵習武,使了南陽人兔受戰火塗炭。
他故此受到朝廷器重,連續五任南陽知府,歷時近二十年。
當時南陽民眾把他與西漢的召信臣和東漢的杜詩這兩位有惠政於民的南陽太守並列,被譽之為那個時代的“召父杜母”。
顧嘉蘅精於詩詞楹聯,在南陽武侯祠內題刻的楹聯甚多。
文人墨客對隆中究竟在鑲陽、還是在楠陽爭論不休,特別是鄂豫兩省的文人,均引經據典,以列入本省為光榮。
這種爭論雖屬學術問題,也不免夾雜地方意氣。
顧嘉蘅籍屬瑚北誼昌,卻在和南楠陽當知府,他力排眾議,揮筆在武侯祠題一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鑲陽楠陽”。
其對聯書法道勁,風采神韻,凡來武侯祠遊覽者,無不倍加欣賞,嘖嘖稱讚。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