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汪孚林早就透過譚綸暗中另外操作了一番,哪怕在汪道昆面前信誓旦旦地說回頭要挑王崇古的錯處把人拉下馬,可這種把握哪裡就是一定的,因此在旁人看來,他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神色懨懨。
這場位於文華殿的廷推。站位充分體現了和上朝一樣的尊卑序列,大九卿以及掌科、掌道站在東面,小九卿站在西面,此外則是通政司以及大理寺的人,至於汪孚林所在的科道言官群體,則是直接立南朝北,黑壓壓的群體和其他幾撥單薄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形之下,儘管國子監、翰林院也有不少五品以上官員,內閣的閣老們更都是高品官,但這種廷推的場合卻沒有出場權。要影響廷推的結果,就得靠背後的各種手段和佈置。
而張學顏身為遼東巡撫不在此間。劉應節也不在,作為正推的王崇古和另一位陪推殷正茂,自然因為避嫌沒有出現在這裡,六部尚書直接就少了兩位,看上去更加孤零零的。當吏部尚書張瀚親自主持,文選司郎中簡短介紹了一下此次兵部尚書員闕的情況,而後將推舉簿冊交了給張瀚之後,這場廷推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和民間認為廷推上頭會有一場好吵不同,之前在正推和陪推的名單出爐之前,各種利益交換和爭執就已經都完成了,如今不過是一場不記名推舉,冊子轉一圈下來,每個人在正推和陪推的名字下頭畫圈圈就行了。
身為兵部侍郎,冊子輪到汪道昆手上時,那自然是還只有十幾二十個人剛做過記號。只不過掃了第一眼,他就知道王崇古必勝無疑,眯了眯眼睛之後,他就毫不猶豫地提筆在其中一個名字下頭畫了圈。儘管說是不記名,但身處左右,甚至眼睛更好的人,全都能大略估計到他選了誰,一時間自是神情各異。
原來,汪道昆毫不猶豫地選了王崇古!
一向和晉黨水火不容的汪道昆都選了王崇古,大多數人的抉擇可想而知——畢竟,論資歷,論戰功,王崇古還在譚綸之上,之前要不是張居正力挺譚綸,年紀還沒王崇古大,身體卻偏弱的譚綸早就被人趕下兵部尚書寶座了。而且,大明戰功序列中,抗擊蒙古的戰功遠遠勝過抗倭,平蠻以及各種蕩寇平亂,故而王崇古此前屈居刑部尚書,卻破例特加柱國,這是武勳第二階的嘉賞,雖說不具備任何實質性意義,但對於文官來說卻意味著非同小可的戰功。
哪怕不少人都心知肚明,王崇古在戰功赫赫之外,還曾經利用職權請開馬市,而這顯然是為了晉黨的利益,可這種時候,此老上位兵部尚書可稱得上是大勢不可逆,誰還會阻擋?
而作為都察院廣東道排名靠後的監察御史,當這樣一本冊子傳到汪孚林手中時,自然大勢已定。然而,在左右兩邊的人全都毫不掩飾地將目光投注過來時,他卻面無表情,非常淡定地在一個名字上畫了一個圈。
旁人認為汪道昆會選擇推殷正茂或張學顏,汪道昆卻偏偏就選了王崇古,而眼下汪孚林身邊的那幾個科道都認為他會隨波逐流選王崇古,可他卻偏偏直接圈了張學顏!
隨手把冊子給了下一個人,汪孚林這才淡定地眼觀鼻,鼻觀心,等待著這一場廷推結束。
當最終結果出來之後,果然是首推王崇古,次推殷正茂,再推劉應節,末推張學顏。當吏部尚書張瀚帶著這樣的結果去請天子裁斷的時候,散去的其他人都知道,不大會有什麼意外的情況發生了。
首輔張居正執政這麼些年,雖說當初廷推吏部尚書的時候有過意外,萬曆皇帝又或者是張居正自己,略過首推和次推,選擇了末推張瀚補上吏部尚書的缺口,但這種其實算是廷推的大失敗,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廷推的結果都會受到尊重。尤其是晉黨的張四維還是張居正自己援引入閣的。張居正之前也沒發話,王崇古這個兵部尚書可見是當定了。
也有人私底下議論出缺的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