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詿��撕蛻緇嵊牘�業陌鎦�H歡���暱埃�攣骰�跏幸蛺卮蠛樵鄭�11個行政村被淹沒,3000多戶受災百姓無家可歸。洪水退後,國家發 改委以急件的方式,將5906萬遷建補助資金下撥到陝西,讓受災百姓建房。而且強調,這筆資金不可滯留、侵佔或挪用,然而後來呢?後來就一直到了現在,這 筆錢躺在賬戶上睡大覺……
“簡易房、廢棄倉庫、還有當時救災的帳篷——2003年遭受的洪災,一直到2006年,被洪水沖毀房屋的受災群眾,仍然棲身在透風漏雨的臨時住所內。”
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很納悶:整整三年的時間,當地政府到底在做什麼?中央政府的5900多萬建房資金,為什麼遲遲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這期節目,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採訪的物件很廣,災民、記者、幹部、教授都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從災民、某雜誌社記者、移民局幹部李萬明、華陰市經濟發展 局局長汪旭濤、國家行政管理學院一級教授、博導王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成言等受訪者的介紹中,人們認識了一個懶政,一個對群眾利益漠不關心、麻 木不仁的華陰市委、市政府。
被採訪的某雜誌社記者認為:我們報道完了以後,國家發改委也派出了調查組,整個華陰市的災民基本上全知道這事了,他們覺得應該離問題解決不遠了。
但記者發現:自己2005年報道時候的現狀跟2006年報道的現狀,唯一的差別就是華西移民新村內多了20多棟樓房,別的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就是說沒有地 方住的災民還是照樣沒地方住,各個村莊裡面的殘垣斷壁還是到處都是,基本上沒什麼變化。
對此,主持人調侃說:這項民心溫暖工程本該在2004年竣工,但除了極少的一部分,剩下的都是畫餅充飢。而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洪水中只蓋了地基的當地市 委和市人大的辦公大樓卻在2004年如期竣工,一個懶,一個勤,原因很簡單,一個是為他人,所以懶,一個為自己,就勤快。但是這隻能是別人的分析,人家自 己是有理由解釋的。錢,下不去,是因為群眾不願意搬遷,自己要說有錯誤,也就是做群眾工作不深不細。怎麼樣?這語言,這態度夠隔靴搔癢的吧?
但是,國家發改委調查組對此的反駁是,華陰市制定的搬遷實施方案可行性差,遇到困難後沒有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問題,而是一直拖著,致使工程沒有進展。這一下 子就說到了問題的實質。其實在這三年間,災民不斷向上反映情況,媒體也在關注,但是奇怪的是,有些人怎麼就能沉得住氣呢?
在這期節目中,中央電視臺再次對災後重建緩慢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指出:兩年前,國家發改委以急件的形式迅速批覆陝西華陰市的“移民遷建實施方案”,在這份 急件的附件中,明確要求遷建安置工作“要本著就近和方便生產的原則,在高崗地或者堤防保護區內安置災民”。
但在具體實施重建計劃時,政府和災民卻為村臺選址等問題整整打了三年的口水仗。在年復一年的爭論不休中,國家關心災民的溫暖被陝西各級政府層層截留。 2006年2月,國家發改委調查組進行調查時發現,下撥的5906萬資金,其中4718萬元在陝西省財政廳,938萬元在華陰市財政局,250萬元下撥給 了負責搬遷安置的華陰市移民局。截止到2006年7月20日,發到受災農民手中的建房補助資金只有51。9萬元,還不到國家下撥資金總額的1%。
面對這樣一個鐵的事實,媒體報道多了,華陰官方還不耐煩地表現出了他們慣有的“理直氣壯”。2006年1月,當媒體再次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時,華陰市政府 專門召開新聞釋出會,批評記者報道混淆概念,錯誤地將5000萬國債資金當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