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渭南市委宣傳部沒收了記者證的那位《**與法制》雜誌社的王記者;2007年,被華陰市公安局扣押的某報陳記者;還有被某些領導派人跟 蹤監視過的那些新聞記者……
從人們對往事的回憶中,記者深深感受到了渭南市個別領導對付記者,對付媒體時的煞費苦心和不惜浪費大量物力、財力。1997年,為抓捕李萬明和搜繳《工人 日報》,渭南市移民局花銷移民經費37萬元;2006年8月的一天,《渭南日報》第四版轉載了一篇新華社江蘇分社某記者的文章,因文章中有對渭南市滯留移 民救災款三年不發的評論內容,當天的報紙剛發,《渭南日報》的總編被市委領導緊急召見,總編受到一番訓斥後還從那位領導處領受了一項“政治任務”:將當天 已發的報紙全部收回!總編連忙趕回社裡,一邊組織全社編輯、記者兵分兩路:一撥到各縣市和街道的報亭收回已送出的數萬份報紙,一撥人重新修改文章,刪去 “玷汙”渭南市滯留移民救災款三年不發的評論內容再付印傳送給訂戶;2009年8月,該市又發生了某政府官員下令追繳《渭南廣播電視報》和“治理”《渭南 廣播電視報》記者權正民的事情。
權正民乃《渭南廣播電視報》的編採部主任,因工作出色,社裡早有他即將提拔為副總編的傳說。但2009年8月後,這一傳說卻變成了一個美好的泡影。這種結 局的原因僅僅因為他採用了一篇稿件。
嚴格地講,權正民採用的這篇稿件並非是宣傳移民工作也並非權正民所採寫,而只是轉載了《陝西工人日報》已用過的一篇稿件——但這篇文章同與移民關係甚密的 李萬明有關,於是,市裡有領導不高興了。
如今,回過頭看,那篇引起領導不高興的題為《一心撲在工會事業上》的稿件並沒有寫什麼招惹誰的東西,而只是說渭南移民局工會主席李萬明“從加強工會制度建 設入手,發揮工會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積極主動開展工作,不謀私利樂於奉獻,把工會組織的溫暖送給職工會員,使渭南移民局的工會工作多次獲得省市先進”之 類的事情。權正民告訴記者:“稿件宣傳的是先進人物,主編也認為沒有什麼問題,就簽發了。但報紙一出,就惹禍了,聽說市裡某領導把市廣電局批了一頓,問廣 電局的領導宣傳這種人有什麼政治企圖,還下令要追回已發出的報紙。市廣電局的領導被批急了,又把我們的領導叫去訓了一頓,我們的領導也火了,先是對我進行 談話教育和嚴厲批評,接著命令我:‘寫檢討’!”
權正民一臉茫然:“檢討什麼呀?”社長說:“市上規定,報道縣處級領導,須經市委組織部審批,你報道李萬明為什麼不經過組織部審批?”權正民聽後鬆了一口 氣:“哦,為這個啊,我已瞭解過,李萬明只有科級職務,無須上報審批。”領導仍強調:“不管怎麼說,按照市政府有關領導的意思,就是不準報道李萬明。”
權正民問領導:“為什麼不準報道李萬明,你總得讓我知道究竟有什麼原因?”領導說:“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原因,反正就是不準報道李萬明,誰報道了,誰就 犯了錯誤。”
後記春風化雨
牛年初夏,書稿基本完成後,記者專程去了趟三門峽電站並由此進入庫區進行最後的補充採訪。
久久佇立在如今依舊可以稱之為雄偉壯觀的三門峽大壩前,兩院院士潘家錚的話很自然地又響起在記者的耳畔:“每一座建成或譭棄的水壩,都是一座紀念碑,只是有的碑上記載著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豐功偉績,有的卻留下大自然報復人類的痕跡”……
很多人都說,眼前這座紀念碑上刻下了太多“大自然報復人類的痕跡”。但記者分明感覺到:在這座紀念碑上,刻下的不僅僅只是失敗的痕跡,也刻下了中國人民要治理黃河的迫切願望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