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現在也能過問軍務了,這不是好現象,文人總是看不起武人……”
年關將近,薛雪就任宰相已是第十天,當朝野翹首以盼,等著他料理之前種種亂象時,他卻在四天前發表了《兩院建制書》,要求兩院改制,頗有皇帝之前那一劍的神韻,舉國愕然。
薛雪認為,東西兩院的設定有很多問題,不足以體民心。傳民情,他提了三項建議。
一是擴大西院規模,兩京以及每省推選五名西院院事,都護府和第八百四十三章 獅虎黨爭:新時代的選擇大都護府轄下省份每省三名。南洋各託管地若干,西院規模將擴充到一百三十人。同時取消工商聯會跟西院選人的關聯,降低選人門檻。
二是更改東院推選方式,過去是人口數目定院事名額,現在改為由選人數目定院事名額,並且東西兩院選人合併。以前同時有兩院選人資格的,只能推選一方。現在兩方都可以。
第三點則是確立省國兩院的院事均享有等同舉人的功名權,未經兩院革除院事身份,不得判罪。
薛雪新官上任,三把火沒去燒輿論正沸沸揚揚的河西案和汪士慎案,卻掉頭焚了把他送上宰相大位的兩院,明白人一眼就看出,磨刀不誤砍柴工,薛雪這是在雕琢廟堂。完成皇帝打通兩院和官府的最後一步。
一般人卻看不到這麼深,都覺得薛雪至少在名義上是被兩院送上去的,就該對兩院畢恭畢敬。怎還敢掉轉槍頭刺向兩院?
兩院的反應出乎意料,居然支援這樁提案,聽說第二天就附了議,急急呈送御前,希望皇帝將修改後的制度命名為《皇英政憲》,納入《皇英總憲》裡。
仔細琢磨,兩院同意改制是理所當然。第三條就是薛雪對兩院的酬報,不僅承認在法理上,兩院比官府高一級,也同意在實際的身份上。院府是平等的。
提案的一二條則是幫兩院解決自身的難題,西院現在規模小,而且選人都被工商聯會圈住,各省工商聯會已形同會館,名存實亡,西院院事構成也很僵化。缺乏新鮮血液和流動之力。
東院則因為是按人口定名額,再找選人推選,這就讓嶺南和江南核心省份很吃虧。廣東福建和江浙的選人比其他省份多得多,可分攤的院事名額卻跟湖廣差不多。湖廣可能是一千個選人推選一個院事,廣東福建和江浙則是一萬個選人推選一個院事,這明顯不公平,還產生了複雜的選人冒籍現象。
這些問題靠兩院自己沒辦法解決,但凡關於自身改制的提案,兩院都會相互牽制。西院自不樂意看到東院理順選人關係,東院也希望將西院限制在“一小撮工商分子”的範疇裡。現在由兩院認可的宰相來改制,大家都沒話說了。
至於薛雪提改制案的用心,無非是擺脫兩院僕從的地位,轉為合作者和調和者。進而還能借改制破開兩院的舊格局,方便他拉起一黨。
總體而言,薛雪這把火,是跟兩院作了筆買賣,大家雙贏,而皇帝借宰相打通兩院和院府的謀劃也圓滿實現。
李克載的同窗們感慨各異,但對薛雪的評價卻是一致的,有大智,有創制之能,皇帝選中他不是沒道理的。
皇帝加薛雪這麼一擺弄,英華國政的格局就有些複雜了,不僅是李克載等人熱議不止,飯館裡桌桌都在高談闊論,原本華夏就人人關心國政,個個都有見解,更何況是在這風起雲湧的鼎革之世。
隔著李克載這邊兩桌,一桌三老一少的交談頗有意思,讓李克載也支起了耳朵。
三老分別是商人、低階官員和府院事,少的是商人的兒子,十五六歲。
商人問:“不想大郎再為錢辛苦,就盼他能走青雲路,可如今這世道,到底哪一條路才是大道呢?明年他要考學院了,還不知改考哪一科呢。”
官員毫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