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如此方為一篇不世出的好文章。若單純只是為追求經天緯地,反倒被掣肘,一篇文章之中空有浮華而無實質,那就是一篇華而不實的文章。”趙元啟侃侃而談道。
在場之人無不點頭,心中都在想,世子就是世子,崇王府裡的先生至少也是進士出身,有許多應該是來自於文廟,或者是朝中的翰林,都是大儒,所教出來的世子,學問、修養和談吐都並非普通人所能擁有。
眾人各自都對蔣城的文章發表了看法,也沒刻意去貶低蔣城,但都歸納為蔣城的文章太四平八穩。
隨後別人也各自寫下自己的文章,讓趙元啟來評斷,在議論方面都會有些偏頗,太側重於議論“國無道至死不變”,對於截搭題的後半部分“是可忍孰不可忍”卻選擇性淡化,有的稍微一提,有的則是表示對那些亂臣賊子不可忍。
趙元啟突然看著紀寧道:“永寧的詩才,一向是出類拔萃,卻不知這篇文章作的如何?”
所有人都看著一直少作言語的紀寧,連柳如是那邊也在看著他,雖說紀寧在詩詞和祭文上的造詣一向不淺,可在本屆鄉試中,他並非是解元的大熱門,主要也因紀寧第一次參加鄉試,所謂萬事開頭難,再加上他又是廕庇的秀才出身,在外人看來,還是那些寒門出身寒窗苦讀數十載,透過童生試和生員試走出來的秀才中解元的可能性更大,再或者是那些有名氣的望族子弟,而非紀寧這樣聲名鵲起的後生。
“在下的文章,做的很是一般,不值一提。聽過諸位的文章,反倒覺得自己的文章議論的有些偏頗了。”紀寧臉上有些為難道。
別人聽到紀寧的話,再觀紀寧的神色,也不覺得紀寧是在謙虛。
第一次參加鄉試的考生都會有個通病,就是在審題和做文章上太過於潦草,以至於當時就矇蔽了頭腦,一直到出了考場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很多題目都審錯,而當時就死活察覺不出。
既然紀寧不肯說自己的文章,別人只當紀寧也是真的做的不好,也就不想強迫他拿出自己的文章來“獻醜”。
這種好友的聚會中,大家以文會友,人家就說自己的文章不好,你還非要讓人把文章寫下來給你看,就有點誠心要看人笑話的意思,以後連朋友都做不成。
連趙元啟也點點頭,接受了紀寧的這說法,但他還是很熱忱道:“永寧兄見諒,本世子並非是誠心要知你文章做的如何,但本屆鄉試中,卻有一題不得不拿來問你,便是第二題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不知你有何見地?”
趙元啟對紀寧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紀寧對江山社稷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說白了,就是對治國有自己的看法。
當趙元啟見到四書文第二題的題目後,他意識到這是一篇探討治國之道的題目,他自己在嘗試寫這篇文章時,他就在審視和猜想,如果讓紀寧來作這篇文章,他會從哪個方向來議論,會引出怎樣的論點,作出如何的文章?他這次來見紀寧,也主要是想拿自己在第二題上所嘗試做出來的文章,跟紀寧的考試文章作出比較。
說到這一題,很多人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剛才所探討的都是最難的第三題截搭題,所以自己的文章寫的不好,或者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沒得到崇王世子的認可。可若是這第二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很簡單的,自古以來論述治國之道的文章比比皆是,每個人在備考時所背過的程文和範文中所涉及這題目方向的文章比比皆是。
他們已經忍不住把自己的論點論據說出來,以換得崇王世子的賞識。
第202章 論治國之道(下)
趙元啟很希望得到紀寧在治國之道上的啟發,也是他胸懷有社稷,準備一展抱負。
他也聽說了不少人在治國方面的一些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