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之外,守漢還以寧遠伯府的名義下文給兩廣,提出了這個時代的分稅制,或是兩稅制。
國稅。主要是商業稅和各項雜費附加。照著寧遠伯府收走七成,各省留下三成的比例進行分配;而所謂的地稅,則是以執行了多年的田賦為主,比例則是顛倒過來,照著寧遠伯府三成,兩個省留用七成的標準進行分配。
這個稅收制度,無疑是給了兩廣地區極大的好處。不過。在這個分配標準執行之前,卻是要先明確稅種和稅率!
從朱元璋時期起定下來的所謂三十稅一的商業稅很不客氣的被守漢丟到了垃圾堆裡。如果有人敢拿這個事情過來同他辯駁一番的話,守漢會很客氣的送他到太祖皇帝駕前去告御狀。
稅率和稅種改了不說,原本很多的優惠和特權也被新得稅收辦法給扔到了一旁。“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不收人丁銀了只按照田畝數量收田稅,還要實行統一累進稅制,商業稅收至少到了值百抽五的地步,還有什麼增值稅、個稅、城市建設及教育附加這些新稅種,咱們這位伯爺打仗是一把好手,種田也是極為精湛,如今看來,這搜刮之術也是一等一的好!”
同自己的幾個幕僚研讀了一番蓋著寧遠伯幾個官銜關防大印的稅收章程,姜一泓由衷的在心底讚歎了一聲。
“大人,國朝今日之壞,便是壞在了財稅之事上!若是皇帝登基之後依舊沿用魏公公的法子,去其人而存其政,只怕流賊也好,東奴也罷,未必有今日之亂局。”
一個年輕氣盛的幕僚馮遠亮對這份稅收章程同樣是大為擊節讚歎不已。
若是換了往日,姜一泓少不得要對這些幕僚們申斥幾句,雖然雙方是所謂的賓主關係,表面上還有些留著面子,但是,這些人的吃穿住用,薪金俸祿可都是從他自己的腰包之中掏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對他個人負責的。
可是如今不行了。自從李守漢的大軍進了兩廣,各地便實行了所謂官吏幕僚一體。朝廷的經制官員自然不必多說,依舊是按照朝廷的俸祿標準發放銀子錢糧,至於說那些私下裡的收入,爵帥也姑且假裝沒看見。而所謂的吏員和各位官員的幕僚,這些不在朝廷財政名冊上領取工資獎金的人,此時卻搖身一變,成為了由寧遠伯府發放薪金的人物。
除了每月領取幾塊到十幾塊,甚至幾十塊不等的銀元薪水伙食補貼等名目發放下來的銀子以外,更有糧米油鹽券發放,由他們自行到附近的糧米行支取。除了這些之外,更有一個巨大而誘人的許諾。
“吏員考核連續五年優秀者,可以遞補為官。”
這讓祖祖輩輩都是小吏的人們眼前一亮,原來好生做事也可以當個光宗耀祖的官了!讓祖宗的牌位上寫上一個金晃晃的官銜了!
如今這些幕僚不歸姜一泓發工資了,自然說話就不用考慮他的感受,只管巴結好這位米飯班主寧遠伯就是了。
“非也!非也!”另一位較為老成的幕僚蔣玉河搖著頭對馮遠亮的見解表示反對。
“國朝養士二百餘年,對於讀書人的禮遇很大一部分便是體現在這錢糧起徵上,如今卻要實行一體當差納糧,還要繳納這許多的稅收,試問讀書有何用?夫子豈不是要痛哭於九泉了?”
“可是如果只要是有個功名的人都不繳納錢糧,那麼蔣先生,你我的俸祿該從何處來?”馮遠亮有些不以為然。
“何況,據我所知,便是寧遠伯自己,也是要足額繳納稅賦的。他名下的各處產業。可謂是日進船金,不也是按月要給稅務司去報稅交錢?”
兩人的爭執迅速變成了幕僚之中兩派的爭執,對於這份稅收章程褒貶不一。
但是這種爭執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守漢在下發這份稅收章程給兩廣的時候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這不是討論稿。不是徵求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