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的,這些話都是有書為證的。不過我們大家沒有去注意它罷了。也有一說黃帝的陵墓後面有一個洞,可以通到南京。可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說人類都是從太空外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這一說法,也是道家說的,據說開天闢地的盤古也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佛家也是這樣說,這些道家的說法,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絕對的關係,只可惜後來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這隻怪我們過去的文化不向科學方面發展的緣故。
上面說過的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何謂地支?我們以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地球本身,在太陽系中執行,與各個星球之間互相產生干擾的關係,無形中有一個力量在支援著,這說是地支。
王黛林的《出生時間與命運》一書講到,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學著記錄大事件和時間。在當時,由於生產力不發達,工具不完善,人們就用最原始的數手指的辦法來計數,基於人類有十個手指的特徵,人們發明出來的計數迴圈也就是十個,故計算單位十個為一迴圈,也就是現代所講的十進位制,發明出了這十個計數單位,同時就要對它們進行命名,結果分別是甲(jiǎ)、乙(yi)、丙(bing)、丁(ding)、戊(wu)、己(ji)、庚(gēng)、辛(xin)、壬(rén)、癸(gui),這些計數工具主要用來計日,十天是一個迴圈,同時,基於夜晚沒有燈光的原因,人們觀察天象十分方便和清晰,人們靠觀察月亮的圓缺來計月,月球繞著地球公轉一圈是一個週期,也就是一個月,我們知道月球公轉一週需要27。32天,但由於地球也在自轉的緣故,能觀察到的月相變化是29。53天,在公元前幾千年的遠古時代,人們能夠觀測的只是月相變化,所以當時人們把月相變化一個週期的天數定為一個月,即29。53天為一個月,基於一年365。24天只能容納12個月的緣故,人們記錄的月份也就是12個,為了區別於日,人們用另一套符號來表示月,分別是子(zi)、醜(chou)、寅(yin)、卯(mǎo)、辰(chén)、巳(si)、午(wu)、未(wèi)、申(shēn)、酉(you)、戌(xu)、亥(hài)。這樣一來日和月都有了記錄的辦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符號用來計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符號用來計月,其中日,又叫幹,是雄性的標誌,名曰天干,月,又叫支,是雌性的標誌,名曰地支,在具體計日、月甚至年份的時候,並不嚴格,導致地支也會被用來計日,天干也會被用來計月,久而久之,則干支聯用,即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同時來表示某一日或某一月甚至某一年,譬如用甲和子同時來表示月份,叫做甲子月。具體地址有它的含義和類象,比如寅並非是我們大家通常所認為的老虎,它實際包括了一些大型貓科動物,譬如獅子、老虎、豹子等。當我們明確了天干和地支的類象,也就能組合出不同的出生時間對應的出生環境和人生各階段工作環境,譬如乙木偏印為通訊、網路等。(未完待續)
328 地支 2
我們知道天干有十個,就是五行的兩極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陰陽變化。而支六位數,是陰陽之道產生變化而成十二位。至於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周易》沒有多大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另外一種學說的系統,這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至於天干每一個字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究竟那一種解釋完全正確,很難下個定論:如子是萬物發生的現象。醜是樞紐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釋,暫時不去討論它。另外以中國文化發展史,站在軍事哲學的觀點看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