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釋】?
?
1身:程頤認為應為“心”。忿懥(zhl):憤怒。?
?
【譯文】?
?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
【讀解】?
?
正心是誠意之後的進修階梯。?
?
誠意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但是,僅僅有誠意還不行。因為,誠意可能被喜怒哀樂懼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為感情的奴隸而失去控制。?
?
所以,在“誠其意”之後,還必須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來駕馭感情,進行調節,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集中精神修養品性。?
?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埋與情,正心和誠意不是絕對對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說:喜怒哀樂懼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們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動,便會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棄喜怒哀樂俱等**,不是絕對禁慾,而只是說要讓理智來剋制、駕馭**,使心思不被**所左右,從而做到情理和諧地修身養性。?
?
也就是說,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為情所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凡句後來成了成語和名言,用來生動地描繪那種心神不屬,思想不集中的狀態,是教書先生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的常用語言。)?
?
這樣來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沒有什麼神秘感了罷。?
?
【原文】?
?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1,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2而闢焉,之其所敖情3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4。”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
【註釋】?
?
1之:即“於”,對於。闢:偏頗,偏向。2哀矜:同情,憐憫。3敖,驕做。惰:怠慢。4碩:大,肥壯。?
?
【譯文】?
?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
【讀解】?
?
在這裡,修養自身的關鍵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後正人。?
?
儒學的進修階梯由年向外展開,這裡是中間過渡的一環。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在個體自身進行,在此之後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始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家庭走向社會,從獨善其身轉向兼善天下。當然,其程式仍然是由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