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修心者則有三重境界:初修者看物時是觀察者,雖不生思慮妄想,心如止水,但仍然沉淪於紅塵牢籠。這是第一重。”
“有修者觀物不是觀者,而是被觀者,即脫離自我開啟牢籠大門,但仍身處紅塵不能超脫,這是第二重。”
“有修者觀物既不是觀者,也不是被觀者,而是第三者。觀物於淡漠,自然不入於心,不起貪嗔痴,脫出紅塵牢籠,視為第三重。”
“履凡塵,離凡塵,出離心,以人心與天心玄同,此為……修道者!”
“若以合境之心觀境,終身不覺有惡。如將離境之心觀境,方能了見是非。譬如清醒人觀醉者為惡,如果自醉則不覺其非。”
“然而,一毫之差,謬以千里而仙凡有別。道本虛無,修者若得之一息,則可化有。”
“如何得一息?”
“致虛極,守靜篤,無物無我,一念不生。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化,無形無方,當一切虛極之時方才得一息,得一息者則見道。”
“聖人古今一息,萬物一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息得道內外通明,可化萬物。”
“此心非彼心,此心不死,彼心不生;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然萬眾棄真惹塵,認妄心為真心,譬如空中圓月,如果空中有云,則不能普照大地,如果萬雲不掛,則照萬湖月影,但人只觀湖中月影,若目不貪戀湖中虛月,抬頭方才望見空中真月。”
“斂萬物於一息,一息歸根覆命。故,朝不聞道於天,則人不真死於夕。”
“一息不得則未開道門,枉勞神,空錯過,生死輪迴躲不過。”
“若得一息,才入道門,然後才可尋師語道矣。”
石九頓了頓,忽地心有所感,看了眼廣場上空,於是開口說道:“好了!今日到此,道在自悟,道在靜心忘我,在無為。”
“各位!剎那芳華,望請惜時自重。”
石九心知今日佈道時機已過,便停了下來,結束了此次佈道。正所謂,凡事因緣際會,緣法終有聚散,石九正是感知到此次時機已過,這才閉口。
石九看了眼住持,示意自己要離去。
住持點頭,正欲起身,但就在此時,下方傳來一個清脆的聲音,“小……小祖師爺,我能問一個問題嗎?”
石九微微蹙眉,定睛看去,只見一個小道士突兀地站著,一副恭恭敬敬地模樣,靈動的兩眼期待地看著他。
石九笑了,這小道士不正是那個被他強行改了名字的小道士一葉嗎?
“呵呵,是一葉呀,有什麼問題,你問吧!”
:()清竹九歌